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风景线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风景线
   
清远基层扶贫干部群像扫描
加入时间:2017-12-28    来源:南方日报

    12月22日,清远市委印发决定,追授因公殉职的扶贫干部陈建雄同志“清远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学习其先进事迹,打赢脱贫攻坚战。

    陈建雄,男,广东连州人,1967年12月出生,1991年3月参加工作,199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任连南瑶族自治县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县派驻大坪镇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组副组长、大古坳村第一书记。今年11月28日,陈建雄到大古坳村开展联系群众和指导村扶贫工作,在驾车返回县城途中不幸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12月3日,市委书记葛长伟、省委农办主任陈祖煌一同前往因公殉职的陈建雄家中慰问,高度赞扬陈建雄同志为连南扶贫事业作出的贡献:“陈建雄同志为扶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党委政府永远不会忘记。”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陈建雄是一名这样的驻村干部,也是清远众多长期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代表之一。南方日报记者从清远市扶贫办了解到,全市共有60303个贫困户,261个相对贫困村。目前,261个贫困村和有分散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共有690个驻村工作队,驻县驻镇驻村工作队员达783人。

    清远市扶贫办主任王灵仕表示,清远涌现了一大批像陈建雄那样奋战在扶贫第一线上的、默默无闻的优秀干部,他们爱农民、爱农村、懂农业,始终奋战在农村基层,以兢兢业业、艰苦朴素、忘我奉献、讲究实际的品格和精神,投入到攻坚脱贫的事业中去,形成了清远市扶贫战线上的一道“长城”。且让我们看看清远扶贫干部的群像,听听他们的扶贫故事。

    花名册里的“故事”
    每个驻村扶贫干部手上,都有一本或几本花名册,记录着贫困户各方面的情况


    “一本花名册,就能看得出驻村干部的工作干得怎么样。一个合格的驻村扶贫干部,会了解、关注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将了解到的情况全部记录到花名册,然后建档立卡。”连南县扶贫办主任张其誉说。

    “花名册”是驻村扶贫干部们对收集、记录贫困户信息的小册子的称呼。据了解,自去年5月开展“精准识别”工作以来,清远市每个驻村扶贫干部的手里,都有一本或几本“花名册”。

    “花名册本子越厚、越多,说明驻村干部的工作做得越认真仔细。一个贫困户,往往能记录10来页……”陈建雄办公桌上的几本花名册,仍让老同事张其誉感慨万分。

    翻开陈建雄的“花名册”,里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大坪镇大古坳村54个贫困户的各种信息,如贫困户的家庭成员、联系方式、工作、每月收入,以及住房条件、田地面积、作物产量等,甚至如“某户饲养多少只鸡,喂食什么,何时产出”等细节,均详细、齐全地记录在册。

    据张其誉介绍,驻村扶贫干部的“花名册”,经县扶贫办公室工作人员电脑录入,然后上传至“扶贫信息数据库”上,成为精准扶贫时期,国家、省、市扶贫领导、专家了解农村贫困情况的第一手材料。

    他反复向记者强调“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没有驻村干部的认真、耐心和仔细,我们就无从得知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生产生活情况。精准扶贫就无从谈起。”

    “别看这两本花名册轻便易携带,要全部记满,我可花了一年时间,现在都还在记录。”连南县三江镇精准扶贫小组副组长张灿金对记者说。他解释,精准扶贫时期,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生产和收入,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中,“因此我们的记录,也要不断更新和改正。”

    张其誉表示,驻村扶贫干部要做好贫困户信息收搜集工作,并不是一件轻松活儿,如陈建雄为大古坳村54个贫困户登记的几本“花名册”,辛劳程度不言而喻。

    他说,一本小小的“花名册”里有着大大的“故事”,“它不仅体现了扶贫干部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也体现了他们对贫困户的负责和关怀。”

    “番薯与芋头的对话” 
    对于连山、连南等地的驻村扶贫干部来说,最大的麻烦是语言不通

    “驻村扶贫干部,每周驻村时间是5天4夜。走访贫困户时,村里人家的番薯与芋头,往往就是一顿午饭。”连南大坪镇扶贫小组副组长盘志辉说。

    盘志辉直言,他与陈建雄共事多年,两人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去年“精准识别”工作阶段,盘志辉与陈建雄几乎每天都在农村走访贫困户。他说:“我们经常一起走村入户,回家吃饭的日子很少。”

    “由于村民白天干活,早出晚归,我们走访贫困户的时间,总安排在早上8点前,或晚上7点以后。其实,村民早上也有很多活要干,所以我们晚上去走访比较频繁些。”盘志辉认为,到村做扶贫工作,就要做好披星戴月的心理准备,“有时候会工作到夜晚11点左右”。

    据他讲述,走访贫困户的工作,主要有:了解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收集贫困户经济生产的各类信息,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例如安排子女读书、就业、推荐扶贫产业项目等,落实扶贫资金补助,宣传讲解精准扶贫政策……

    然而,对于连南、连山等地区的驻村扶贫干部来说,走访贫困户的最大麻烦,不是早出晚归,也不是披星戴月,而是语言不通。

    连南县三江镇内田村扶贫干部吴建敏讲述他的亲身经历:“内田村是一条瑶族聚居的村落,当地村民只讲瑶话,不会讲、也不会听普通话和白话。”他笑言,与瑶族老人的沟通,是“番薯与芋头的对话”。

    盘志辉说:“能像陈建雄同志那样讲着一口流利瑶话的扶贫干部,毕竟不多。”据了解,陈建雄自小在瑶族村落长大,对瑶族语言和风俗习惯非常熟悉。“其实很多驻村扶贫干部,都是由省、市、县直属单位调过去的,他们听不懂当地语言。”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开展走访工作,连南、连山驻村扶贫干部,每次走访贫困户时,总不忘带上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翻译”。吴建敏说,虽然一句一词地传译,要比平时花更长的时间,然而在他耐心、亲和的态度下,他与内田村的瑶族村民,逐渐建立起了信任和理解的关系。

    “有时候走村入户,不少村民还会向我们的驻村干部打招呼。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话,但我知道,他们话语中肯定是充满热情和欢迎的……”张其誉说。

    徒步丈量的“扶贫路” 
    一些驻村扶贫干部,往往用双脚徒步丈量进村的里程,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夜晚在山路里摸索前行


    某些贫困村交通闭塞、道路险阻,一直是困扰村民生产发展的难题。

    在偏远的山村,一些驻村扶贫干部,往往用双脚徒步的方式,丈量着进村的里程,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夜晚在崎岖不平、有山体泥石流潜在隐患的山路里摸索前行。

    郑寿松所帮扶的连南县香坪镇排肚村,距连南县城约80公里路程,他解释:“主要是盘绕、蜿蜒的过山路多。”据他介绍,排肚村中的10个自然村落分散,相距较远,“例如,东西两边的自然村,相距约10公里。”

    骑单车、爬山路,成为不少驻村干部走访贫困户的工作常态,郑寿松表示:“每次走访贫困户,花在路上的时间,总要几个小时。”

    帮扶连州市瑶安瑶族乡田心村的扶贫工作队长周小军,对田心村的交通,则有着另一番感受:“那是一条很原始的路,完全靠村民几代人用脚踩踏出来的。路上全是石头,大大小小,高低不平,石头之间隐藏着杂草……”这是2016年5月,周小军刚到田心村开展扶贫工作时,该村留给他的印象。

    周小军了解到,这条路不能驾驶机动车辆,进村走访贫困户时,他必须徒步。“崎岖不平的路,当地村民早就习惯了。”但对于新手周小军来说,“稍不留神,就会被石头绊倒。”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这条路上可以开摩托车。”不过,亲身体验后的周小军,直言摩托车驾驶技术必须过硬,才能勉强通过,否则,车撞在突出来的石头上,会非常危险。

    田心村路难行,是导致该村村民生活水平一直处于贫困线底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周小军初来乍到,就面临着这个多年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他说:“必须要修路,这是所有问题中最迫切的。”

    周小军根据国家农村路改政策,向上级申请财政支持,同时在村中开展宣传工作,动员村民筹钱出力参与村路硬底化改建。他回忆:“(2016年)8月初开工,历时1个月,3公里长的硬底化村路完工,结束了田心村的泥石路历史。”

    “有了硬底化公路后,山上的村民下来办事,山下的干部到村民家做工作,都方便了很多。”田心村妇女主任盘美艳说。

    病历的“自述” 
    工作琐碎繁忙,压力大,经常加班到深夜,一名驻村干部病倒在扶贫路上

    “高血压、脑中风”等字眼,赫然写在董学平本人的病历上。去年11月24日,操劳过度的董学平,在工作期间突然出现头晕、呕吐、四肢乏力等症状,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症抢救室,几经抢救才得以脱险。

    “他终于病倒在了扶贫的路上……”八宝村党支部书记何远星的话语显得悲痛。英德市石牯塘镇八宝村,是董学平对口帮扶的贫困村,他是该村的“扶贫工作队长”。

    据了解,供职于白云区江高镇政府的董学平,是自己主动请缨来到八宝村的。近两年来,他帮助村民解决了很多生活困难,村民对他是爱戴有加,亲切地叫他“董队长”。

    其实,董学平深知自己的顽疾,他坦言自己每天都要量血压、吃降压药。然而,他却依旧主动肩负起了扶贫的重任,“村中有贫困户80多户,工作琐碎繁忙,压力大,村民很多事情等着我去解决。”这似乎使他病情“火上浇油”。

    “就在董队长发病的前几天,他就说自己经常感觉头晕,我还跟他一起去了英德市人民医院检查,医生让他马上住院。”八宝村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董队长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他的理由是:“正值项目招商引资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开。”

    “我经常看到他晚上加班到深夜。”一位家住村委会对面的村民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董队长本来可以住在镇里,“但他却主动住在条件简陋的村委会,他说,这样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董学平每次入户走访必须要翻山越岭。“他不但每天走山路,而且经常要晚上11点多才能赶回来。”到八宝村仅半年时间,董队长已经将每家每户的情况都摸了个透。

    “村里的贫困户,都把董队长当成自家人。大家有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想起他。”石牯塘镇扶贫小组的同事这样评价董学平。

    某次走访,董学平得知,村里某贫困户的孩子欧阳妹学业成绩不错,但因为家境贫困而即将面临辍学。他当时就向欧阳妹保证,“尽管读书,只要考上大学了,就一定能顺利入学”。

    后来,欧阳妹顺利考上韶关师范学院,董学平二话不说,自掏腰包资助了3000元钱,帮助她入读大学,解决了该户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

    “造血”的成功样本 
    许多扶贫干部勇于探索脱贫模式,解决“长效造血”问题


    清远市扶贫办主任王灵仕向记者介绍,精准扶贫时期,清远市涌现了许多扶贫“典型”。

    今年3月,陈建雄在大古坳村大力推广稻田鱼养殖,截至目前,大古坳村稻田鱼养殖规模近千亩,每亩可产30-40斤,该村的鱼苗培育、养殖、销售的产业链雏形初现。在陈建雄的帮扶下,大古坳村的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入显著提高。大古坳村去年成功脱贫31户,另外23户今年底有望脱贫。

    王灵仕表示:“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像陈建雄那样奋战在扶贫第一线上的、默默无闻的优秀干部。”

    驻连州市三水瑶族乡新八村的罗建华,就是王灵仕口中所说的“优秀干部”。2016年下半年,罗建华被委派到新八村任“扶贫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

    刚到新八村,罗建华开展了多次实地勘察,向村民了解各种情况后,为新八村制定了多个可行的脱贫方案,他决定以乡村旅游和茶叶、红桃种植为重点,发展多个项目助新八村脱贫。

    例如,2016年下半年,罗建华带领村民种植茶叶150亩,红桃40亩,茶叶每亩预计可实现经济收益6000元,桃果收益每亩可达7500元。目前,桃树、茶苗已全部种植完成。

    解决“长效造血”的问题后,在短期内,罗建华倡导贫困户养殖瘦身鱼、竹林鸡等,并帮助他们寻找收购公司,解决销路问题。

    同时,罗建华还带领村民成立了“新八村旅游有限公司”,吸纳村民入股,拓宽公路、建设民宿、美化河堤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导入游客,带动新八村民宿建设、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从而达到使贫困户增收的目的。

    据了解,仅2016年8月—11月,新八村民宿收益就达2.5万元。2016年,该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了6481元,实现了40%的贫困户脱贫。

    连山县禾洞镇扶贫小组副组长李勇,在发展扶贫项目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探索。他在自己对口帮扶的满昌村41户贫困户当中,采取了“2-3户抱团”的策略。

    他解释:“2-3户抱团发展1-3个项目,既可以解决贫困户单打独斗的资金难题,也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这种模式,就是贫困户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产业项目和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不必受到集体过多约束。他们在决策时意见更能集中统一,执行更加迅速有效,而且也不可能偷懒。”

    李勇介绍,在这一模式下,满昌村发展起来的产业项目有吴茱萸、瓜蒌等中药材种植,阳山鸡、甲鱼、芒鼠、竹鼠养殖,以及芭蕉芋、高山茶种植等。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