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地市联播
   
响鼓重锤打硬仗 大山开出“脱贫花”——梅县区脱贫攻坚纪实
加入时间:2021-3-11    来源:南方日报

誓言如铁,承诺如金。

32个省定贫困村、6821户1504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这组沉重的数字到2020年底已全部“动态清零”,梅县区委、区政府用实际行动兑现了铮铮誓言和庄严承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梅县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任务,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区之力抓紧、抓严、抓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16年以来,梅县区累计投入资金28.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23万个,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840.6748万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42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恰恰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眼下,梅县区正一手坚决拔掉“穷根”,一手培育振兴“新根”,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奋楫争先

脱贫奔康一个不少

“家门口有了产业,两个女儿的学费、生活费都有了着落,可以和过去的苦日子说再见了。”在梅县区松源镇园岭村,王福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两个女儿毕业后的规划,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此前,姐妹俩接连考上了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村民们都觉得姐妹俩很争气,但王福新却显得有些窘迫。原来,为了照顾年迈的老母亲,王福新只能留在家中,一家五口所有花销只能指望其妻子在外务工的微薄收入。而姐妹俩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为了家里最大的开支。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扶贫工作队先是为姐妹俩申请了每年近3万元的教育补助和生活补助,并为其妻子发放务工补助。接着又鼓励王福新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奖补鸡苗、牛苗、柚树苗等农资,让其在家照顾老母亲的同时,能通过自身努力稳定增收。

“现在悬在心里的石头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自己信心也足了。女儿们都说毕业后想回乡发展,用所学回报家乡、反哺家乡。”王福新笑着说,去年疫情期间,两个女儿还主动请缨成为防疫志愿者,用所学专业知识守护父老乡亲。

响鼓重锤,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一个不少。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之初,梅县区便从健全区、镇、村三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入手,严格落实镇(高管会)、村级“一把手”扶贫责任,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工作责任书。镇级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一把手”抓扶贫的工作机制。

走基层、问需求、解难题……仅2018年至2020年,梅县区委、区政府便召开了47次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以及14次领导小组会议、25次脱贫攻坚工作联席会议。区委书记遍访32个省定贫困村,区主要领导开展专题调研71次,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脱贫攻坚工作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为保证脱贫蓝图落地落实,梅县区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先后出台《梅县区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梅州市梅县区精准扶贫开发资金筹集使用监管办法》《梅县区精准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管理操作流程》《梅州市梅县区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文件,建立“1+N”政策配套体系,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进一步完善了脱贫攻坚考核、督查问责等工作机制,以制度建设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脱贫攻坚需持之以恒。要想破冰,关键在人,既要把大批优秀的帮扶干部选派到贫困地区,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播洒到田间地头。也要着力培养本地的“原味儿”干部,确保扶贫“拐杖”离手后仍能健步而行。

一方面,梅县区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推广党员“三带富”做法,实现党员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全覆盖。并建立了激励保障、容错纠错机制,注重表彰奖励和提拔任用,激励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敢担当、善作为。在此过程中,共有17名第一书记、30名扶贫一线干部,因工作表现突出被提拔重用。

另一方面,全区共派出201名专职扶贫干部深入各村,并全面铺开“万企帮万村”“回乡联村”等工作。汇聚各方力量,通过产业共建等模式,盘活本地资源,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尽锐出战

精准施策一户不落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梅县区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根据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不同的致贫原因,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

在缺乏产业增收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此前百香果和鸡都不够卖,去年增种至16亩,还套种了4亩玉米。自己忙不过来,便让村里人过来帮忙。”在梅县区石坑镇七朱村百香果种植、土鸡养殖产业基地,看着半人高的玉米、开始爬藤的百香果和生猛的走地鸡,张火胜笑了。

园内养鸡、鸡粪养园。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靠着勤劳的双手,曾经的贫困户张火胜摇身一变成为了“小老板”,带动着其他村民增收致富。

金柚、烟叶、鸡肉菌、灵芝、木耳、火龙果……在梅县区,昔日撂荒的土地上“冒出”一个个如“百香鸡”这样的扶贫产业,带动着村民稳定增收。

有的贫困是思想上的,扶贫先扶志。

“我第一次见他时,从他的眼里看不到一丝斗志,也不愿意让别人去帮他。”驻松源镇湾溪村第一书记巫小锦口中的他,是该村村民陈胜富。陈胜富患有侏儒症,其妻子有精神病史,不愿跟外人接触。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低保救济金和种植一点水稻勉强支撑。

“去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三次,总能打动他。”就这样,不知道经过多少次尝试,陈胜富终于向巫小锦敞开了心扉,两人开始交流起来。

“一开始我们考虑到当地种烟叶的优势,鼓励陈胜富种植烤烟。但经过沟通发现,由于其患有侏儒症,手指比正常人短小,摘烟、绑烟、烤烟等动作对他而言异常困难。”最后,巫小锦和村干部商量,决定帮助陈胜富养牛。

在扶贫工作队的鼓励和帮助下,陈胜富重拾信心,搭起了水泥牛棚,事业也慢慢步入正轨,如今已是村里的养牛能手。“是他们一直鼓励我、支持我,让我们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家庭收入也翻了两番。”陈胜富说。

为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脱贫信心,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梅县区制定完善了《梅州市梅县区精准扶贫项目“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探索实行产业扶贫全过程绩效考核,对参与产业项目的贫困户实行“奖勤罚懒”“奖补与收成挂钩”。从而实现多劳多扶、少劳少扶、不劳不扶,破除“等靠要”思想,让贫困群众由“看”变“干”。

还有的群众根本没劳动能力,开展兜底保障。

在梅县区,6024名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100%纳入低保、五保和最低生活保障,稳定实现“吃不愁、穿不愁”。

贫困有多复杂,帮扶就有多精准。

打造一个项目,带旺一个乡村;搞活一个产业,脱贫一个群体;提供一个岗位,改善一个家庭;消费一份产品,带来一份希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消费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相结合,梅县区的一个个贫困堡垒被攻克,一批批贫困群众开启了新生活。

 

擘画新局

乡村振兴一步不停

沿着宽敞的柏油村道,驶入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远处青山含黛,近处溪水潺潺。几只白鹭不时掠过,悠闲落在稻田之间,老人们围坐在凉亭小憩,孩童们在广场追逐嬉戏。刚刚参观完玉水厨乡文化展馆的游人们,正往村里的农家乐走去,一幅村美民富的美好乡村画卷显现在眼前。

2018年以来,乘着“粤菜师傅”工程、“客家菜师傅”工程的政策东风,梅县区全面启动“客家菜师傅工程·十个一系列活动”,以组织振兴为引领,以人才振兴为切入点,通过成立玉水厨乡烹饪协会、建立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开放厨乡文化展馆、开展厨师技能培训、发展农家乐餐饮、申办厨师培训学校等措施,成功创建首个“广东厨师之乡”。

在此基础上,采取“政府组织、名厨授课、村民参与”的形式,组织230名贫困户、村民参加培训,走上就业岗位。全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950元,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7人全部实现脱贫。

“完成‘煤炭村’到‘厨师村’的华丽转身之后,如何将丰富的厨师资源,变现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是我们一直思索和推进的大课题。”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说。此后,玉水村又整合利用现有零散空地和闲置建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鼓励乡贤名厨回乡兴业,打造了集厨师培训基地、民宿、特色餐厅、农业大棚、真人CS等多功能板块于一体的厨乡田园综合体。

一套“组合拳”下来,这条“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产品产销”的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截至2020年底,玉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0.16万元提高到17.37万元,大步迈上乡村振兴的“风味之路”。

脱贫不是终点,恰恰是新的起点。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梅县区持续保持攻坚姿态,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将工作重心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脱贫成果,实行全覆盖监测。梅县区制定了《梅州市梅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质量监测的工作方案》,对已脱贫贫困户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动态监测,聚焦“三保障”“三落实”“三精准”要求,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特色产业。着力推进“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基地。同时,加快电商物流集散中心、冷链物流骨干网项目建设,构建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

——大力实施美丽乡村行动。实施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重点的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建房管控和风貌提升,深入推进“1+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

征程正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梅县区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乡村振兴之路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数说

脱贫攻坚“成绩单”

●全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21户15045人,其中省定贫困村32个,贫困户1136户2911人;分散贫困户5685户12134人。2016年—2020年底,全区累计投入农业农村资金28.2亿元,其中累计筹集扶贫开发资金5.3亿元,“631”财政资金17552.2万元。已下拨到镇“631”财政配套资金16205.85万元,区本级统筹资金1346.35万元。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32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

●2016年以来,梅县区实施帮扶项目8.23万个,带动6821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840.6748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平台,梅县区消费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3.58亿元,带动贫困户2000多户。

●梅县区全面落实脱贫攻坚“1+N”保障政策。全区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6024人100%纳入低保、五保和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2016年以来,及时足额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2655.32万元;全区18个镇355个行政村形成安全饮水保障体系,32个省定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集中供水全面完成;全额补助贫困人口1504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100%参保,100%大病救助、医疗救助;全区16-59周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非在校生)共7356人,已全部落实养老保险代缴到账,参保率100%;到达领取养老金待遇60周岁以上共5443人,已100%落实领取养老金。

●全面推进昔日32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整治工作。补齐了村道、交通出行、集中供水、公共卫生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短板,昔日32个贫困村共完成项目建设500多个,完成工程投资约5亿元。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已全面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