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对口帮扶
   
华侨城集团定点帮扶贵州三穗县:走出一条特色产业脱贫路
加入时间:2019-4-24    来源:南方日报

    在贵州省三穗县寨头村大闸蟹养殖基地,从这里向山上绵延5.2公里的通阻路,通向的是一个叫作牛尾坡的寨子。去年11月之前,它还是全县唯一未通路的寨子。村民日常生活主要靠肩挑马驼,徒步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出大山。 

    2017年4月,村里来了位村民口中的“普通话书记”。他是华侨城集团的挂职扶贫干部、三穗县寨头村第一书记——尹剑。 

    从找政府扶贫资金到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尹剑一手指导下的寨头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带动了村民的多渠道营收;从自给自足的苗绣培训到针对订单需求培训,再到村集体企业带动就业的模式,尹剑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苗绣产业脱贫路;产业扶贫结合人才扶贫,在华侨城“六大扶贫”理念的指引下,输出先进理念拓宽村民思想,尹剑培养出了当地首个大学生村官。2018年,他获得贵州省优秀村第一书记,黔东南州、三穗县两级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这里是华侨城集团自2003年起的定点帮扶县。16年来,华侨城在三穗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517.21万元,援建帮扶项目57个,资助贫困学生2617人次。特别是在三穗县减贫摘帽决战的2018年,华侨城集团帮扶资金较2017年翻两番。2019年,华侨城集团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决定将对该县的帮扶资金增加至1000万元。 

    从找资金到成立合作社 
    大闸蟹产业带动村民 
    多渠道营收
 

    去年3月,回家过了几天春节假期的尹剑回到寨头村,继续他繁忙的扶贫工作。一个晴朗的午后,他爬上打瓦沟的一个山头,环顾四周,青葱山林环绕,泉水从山间涌下,却因少有住户,30亩的田地每年只种一季水稻,大部分时间闲置。“闲置的土地发展点什么产业好呢?”他想起了不久前在隔壁村看到的大闸蟹试养,萌生了一个想法。 

    说干就干,尹剑组织村委会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反复进行实地调研,初步认为两山之间的谷地和优质的泉水水质都是养殖大闸蟹的优势条件。发展产业的资金从哪来? 

    查阅政策文件,主动请教村两委,与退休村干、寨老深入交流……尹剑在当地同事的帮助下,与县里民族宗教事务局沟通,争取到50万元扶贫资金对项目进行援建。 

    位于贵州省三穗县西南部的寨头村是县里的贫困村之一,有村民1337户55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68户1515人。此时,尹剑作为第一书记来到这里挂职已经5个月,距离寨头村2018年底达到脱贫目标(脱贫发生率降到3%以下)还有9个月时间。脱贫出列的一年,寨头村走上了一条“产业扶贫”路。 

    “产业扶贫是华侨城的‘六大扶贫’路径之一。寨头村也借鉴这一思路,通过‘4+’模式(公司+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尹剑口中的产业“4+”模式正体现在这个大闸蟹养殖基地上。 

    在他和村里同事的努力下,30亩的寨头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计划在11月正式批准实施。打瓦沟居民成立的华星合作社负责承建养殖基地。“我们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一亩地一年能有1000块租金,加上平常打零工的收入,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一名村民说。 

    “通过申请扶贫资金,村里368户贫困户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得到保底分红,入了股的居民还能按比例额得到分红。”尹剑介绍,这个项目入股的村民几个月时间就筹集了25万元资金。贫困户万政军就是其中一个。一次偶然机会,他了解到养殖基地正在招工,于是借款数万元入股。“有政府的帮扶,一方面我有活干,一方面入股以后还能分红,就借钱入股了。” 

    今年2月动工4月建成的基地已初具规模,在基地中可以看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的工人,他们都是产业带动就业的受益者。去年,寨头村在解决贫困户就业的同时,2018年每户贫困户得到了404元分红。 

    尹剑还引进了大闸蟹养殖商,除了负责投苗饵料等,养殖公司对大闸蟹进行后期包销。“9月收蟹的时候,我们也会借助华侨城集团资源,拓宽大闸蟹的销售渠道,集中打包销售,提高村级合作社的经营收入。”他说。 

    向家庭作坊和村集体企业输送人才 
    产业脱贫路让苗绣“走出去”
 

    在2017年新建的寨头村委大楼三楼,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的不是办公桌,而是苗绣需要的低矮案板和小板凳,七八个40岁上下的妇女正在缝制苗族花纹的头巾——这是村里给妇女办的苗绣培训班。“一般培训一周左右,她们学成了就回到自己的家庭作坊接单。”寨
头村村长万亚明说,“最近的培训和以前基础培训不同,是针对村里接的订单的具体要求进行培训。” 

    在万开梅家中,她打开柜子展示最近完成订单所使用的布料,拿出一条长方形白底蓝纹的头巾说:“看,手工缝制的花纹两面都是不同的,这一条要半个月绣完,可以卖到400元左右。”她家正是因此而脱贫的,去年收入2万多元,高出人均收入4080元的贫困线。 

    寨头村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集村寨,99.9%都是苗族人口。在这里,像万开梅这样的家庭作坊共有5个。“全村2000多个妇女中,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会为节庆准备苗绣服饰。”尹剑介绍说,她们最初的市场是将服饰售卖给外出务工赚了钱的妇女。 

    尹剑刚来挂职时就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这里的民族特色,扩大苗绣影响力。于是,他为村里争取到了帮扶资金,贫困户来培训1天给50元,非贫困户给15元,由此鼓励村民学习的积极性。万开梅就是受益者之一。 

    尹剑清楚,只有产业化的规模才能吸引更多大山外的订单。于是,去年3月,他开始寻找值得村里集中帮扶的家庭作坊。邰水芝2014年创办的刺绣小厂进入了他的视野,“我们觉得她挺有爱心,愿意帮助贫困户和残障人,于是整合了60万元扶贫资金进入她的企业。”从此,寨头苗兴电脑绣花厂成为村里第一家以苗绣为主的村集体企业。 

    “尹书记经常来厂里给我们出主意,给我们讲一些政府政策,还教我们可以去学校、服装厂这些地方找市场。”邰水芝提起尹剑时满脸喜悦,“他还帮我们把这里申请作为县级刺绣培训基地,政府会给我们场地费,我作为培训讲师还能拿到5000元的培训费呢!” 

    果不其然,随着机器增多和苗绣工人的输送,厂里除了县里的订单,连省外的订单量也骤增。“去年多的订单一次有几万件,少的也有几千件。前几天还有个江苏的老板来看单,说以后量上去了,他把订单量提到几十万。”万亚明说。 

    产业发展带动了更多人就业。目前邰水芝的厂里有14名固定工人,其中4人是贫困户,2人是残障人士。“做完一件这种产品20块钱,有的工人做得多一天可以挣100块,一个月下来收入在1500—2000块左右。”邰水芝说。 

    “发展产业首先要发展人才” 
    理念输出培养首位大学生村官
 

    “来这里需要适应当地民族传统习惯,比如农户在家烧火做饭,碗和盆都放在地上,吃饭也在地上。”白驹过隙,尹剑来到这里已经快两年时间,刚开始完全听不懂的苗语也能听懂三四成了。回想起当初从集团接到任务时,他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集团能给我这次机会到农村贡献一分力量,感觉心里很踏实。” 

    然而,他终有回归华侨城岗位的一天。如何将这分力量延续下去?他想起了华侨城的六大扶贫理念,人才是让扶贫工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化的关键力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开始寻找值得培养的当地人才。 

    4月22日上午,烈日当头,和尹剑一同去贫困户家走访的还有寨头村党支部副书记万祖良——去年4月,他成为了全村第一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村官。谈起尹剑对他的培养,他感激地说:“尹书记毕竟是从深圳来的,相对村里干部,他的很多产业发展理念都非常先进,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 

    2010年从贵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贵州电网公司供电局工作,原本可以在大城市发展的他为了照顾家人,2013年底毅然回乡创业,建立了一个果蔬种植基地,1年后给村里贫困户分红3.5万元。“我刚回来时是村委委员,尹书记多次来我的蔬菜基地考察,了解我的创业想法。” 

    “有了人才,当地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筛选、培训、引导致富带头人,再通过他们带领贫困户致富脱贫,是尹剑带来的人才培养思路,“我来了以后看万祖良有能力,也有热情,很适合发展成为村里的干部。” 

    万祖良回忆,村里以前也尝试过发展食用菌培植、山羊饲养等产业,但都因“土地资源不足”“市场太小”以失败告终。“尹书记告诉我们,产业要选准,符合当地条件,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大闸蟹基地和苗绣厂。” 

    确定具体产业后,尹剑建议,这两项产业定位不应仅仅局限在当地,而要瞄准全国的中高端市场,才能产生更高利润。“以前我们的产品最多卖给周边乡镇县市的人,从来没有想过可以把东西销售到大城市去。尹书记还告诉我们,不管做哪种产业,就算数量达不到,也一定要保证质量,这才是打出口碑和影响力的关键。” 

    2017年,三穗县的电商平台建设完毕,万祖良的农产品打开了“线上销售”的大门。“尹书记还通过华侨城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电商平台资源,甚至帮助我们对接一些大企业客户。”万祖良笑着说。 

    在尹剑和村两委的努力下,在华侨城集团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帮扶下,寨头村在今年3月顺利通过脱贫的第三方评估验收。截至2018年已脱贫331户1419人(其中2018年脱贫175户681人),还剩余未脱贫37户96人,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8.43%下降到1.80%。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