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对口帮扶
   
织金“织”出“脱贫经”——广州花都对口帮扶贵州织金 “依山靠水”全力攻克贫困堡垒
加入时间:2020-7-16    来源:南方日报

7月初,坐落在乌蒙山区的毕节织金,凉风飒爽、草木葱茏。在瑰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之下,浩荡的珠江发源于此,流经六省,自广州而入海。

巍巍乌蒙山,悠悠珠江水。在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广州市对口帮扶毕节市,本就一衣带水、山海相连的两地,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年多来,广州·毕节的扶贫探索与实践,在织金不断丰富与升华,用真情与实干交出一张张生动有力的答卷:山里播下新种子、泉水迎来新出路、群众住上新房子……广州花都区对口帮扶的毕节织金县,于今年3月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

日前,记者来到织金县,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实地感受两个相距千里的城市,如何同心携手高质量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

 

山里种上了“金南瓜”

从织金县城驱车约一个小时,途经绵延崎岖的山路,便到了白岩脚村。放眼望去,层峦叠嶂的山乡田野之上铺着一片片南瓜地,青翠的苗叶伴着微风招展,不时露出来欲待成熟的瓜果,在阳光下显得愈发金灿。

织金山地遍布,玉米、黄豆、烤烟等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因其附加值低,最终收益不乐观,过去农民的“贫困帽”一直脱不掉。

2018年,在花都区的牵线搭桥之下,广州耀泓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驻织金县,成立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多模式农业项目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没想到这个外面来的小南瓜变成了山窝里的‘金瓜瓜’。”提起当初种南瓜的过程,白岩脚村党支部书记夏厚远仍历历在目,“去年,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农耀公司”)刚开始推广‘订单南瓜种植’的时候,因为不熟悉,大家并不看好这一产业。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两亩地,不曾想就这两亩南瓜竟然卖了5000多元。”

这样的收获一下就提起了村民们对种南瓜的兴趣。就在今年年初,尝到甜头的夏厚远积极动员起村里的农户种植南瓜,全村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种植了6000余亩南瓜地。

为什么南瓜能卖好价格?秘诀就在于“订单种植”。织金县委常委、副县长江文铸是花都“输送”至织金的干部,他向记者介绍道,农耀公司从事农业30多年,有着较为广阔的销售渠道和种植经验,其与织金县人民政府签订10万亩南瓜订单合作协议,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药品、地膜等,并在每个乡镇派驻一名专业技术员进行示范种植,实行保底收购。

江文铸算了一笔账:每亩南瓜地均产6000斤,按照平均0.35元/斤商品瓜收购价,去掉成本每亩地的纯收入大概是1600元,与之前种植普通玉米每亩地大概只有350元的收入相比,增收效果显而易见。

如今,农耀公司已带动织金县30个乡镇的24000户贫困户农户种植超15万亩南瓜。“现在我们正在建设10万吨南瓜冷库,一方面贮藏新鲜南瓜反季节销售,提高销售价格,另一方面能延伸南瓜产业链,加工生产南瓜条、南瓜面、南瓜粒等高附加值产品,预计人均可增收2000元/亩。”农耀公司总经理曾建新满是期待。

行驶在盘山公路上,南瓜地旁一片片白色大棚格外显眼,里头种着豆角、西红柿等作物。一旁的冷链库里,已经完成“打冷”处理的一车车蔬菜正装车发往粤港澳大湾区。

“瞄准精准脱贫的目标,公司还通过大棚基地实施利益联结确保脱贫。”曾建新一边带着记者走进种植大棚,一边如数家珍说道,大棚由广东企业捐建,每个对应确权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1700元·年/棚固定分红;同时,贫困户还能有一笔大棚土地流转费,并安排他们就近就地就业。“全部加起来一年收入超3万元,目前已覆盖带动529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在江文铸看来,正是通过现代农业企业的带动,不断提升当地农民市场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意识,逐步培养一支懂技术、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仅增强脱贫的“造血”功能,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储备和产业基础。

 

富矿水成了“致富水”

“听到瀑布水流的声响,离‘扶贫水’基地就不远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果不其然,循着水声,盘旋山路而上,山腰间如白练般的瀑布映入眼帘,一座现代化工业厂房拔地而起。记者走进高原泉公司生产工厂,一支支“小蛮腰”式样的优质天然冷泉水正从这里加工、包装、运输至各地。

这里是海拔约2000米的中寨镇水头村,今年24岁的村民杨文平是工厂中的一员。与记者见面时,他正身着统一的工作服,熟练地操作淡装机。“在这里上班环境好、离家近,最主要的是能为家乡做些事。”2019年,杨文平从贵阳一家国企辞职回到水头村,参与到水厂建设、运营工作,每天从家步行10分钟,来到工厂工作成为了他的日常。

去年,在花都区扶贫工作队协助之下,贵州织金县引进广东东莞能源集团,和贵州省云贵高源有机食材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织金县高原泉公司,开发“水的童话世界”项目。

“织金最大的财富就是这里的山山水水,最好的扶贫成效就是用生态的方式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项目负责人许曼梨介绍,水头村的水源含有丰富矿物质、微量元素,但过去村里没有意识到它的珍贵。“我们在不破坏水源的前提下,通过修建泉水反渗透水池的方式,降低设备投入比重,实现水源出水过滤目的,真正将村民的饮用水变成‘扶贫水’。”

“扶贫水”如何扶贫?许曼梨说,在建设阶段,公司提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当地劳工参与建设,直接解决当地村民就近就地就业,仅在厂房、园区建设阶段,当地群众因就业一项就增收超500万元;在运营阶段,公司与织金县政府签订协议,每年有40万元保底分红资金分到当地贫困户手中,上市后每销售一瓶水将提取0.05元、每销售一袋水提取0.2元作为扶贫基金,预计每年捐赠扶贫基金的金额将超过350万元。

经过参与水厂两年建设的杨文平,家里重新翻修了小楼房,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现在每个月能拿3500多元,一年下来存的钱比过去多了不少。”闲谈中,杨文平脸上洋溢着不遮掩的喜悦。

今年6月,“扶贫水”正式投产上市,广州已经有60家妇幼机构将这个装在“小蛮腰”的矿泉水列为指定用水,以消费扶贫方式推动走向市场。未来,项目将建设接待中心、办公综合楼及园区园林景观建设以及文旅康养产业。

水头村村委会主任杨发广说,“扶贫水”项目的扎根与发展,不仅使村民实现当地就业兼顾家庭,改善生活条件,还让村里的绿水青山有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变得更美了。

“不少人都羡慕着哩!”杨发广说,过去村里人都想着外出务工,现如今回来的人多起来了,尤其是读书的年轻人回来了,这是水厂带来的最大变化,也才能让水头村摘掉贫困的帽子,奔向致富的道路。

 

易地搬迁当了“新市民”

鲁闲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张照片,左边是过去的老房子,右边是正在住的新小区。破旧的红砖石棉瓦房与崭新的现代化城市住房判若云泥。

“以前遇到下雨天,老房子漏风又漏雨,还很容易发生松动滑坡,真的是住怕了。”鲁闲曾是阿弓镇关寨村村民,一家六口以务农为生,年收入只有1万余元。住处偏远,困在大山里,小孩上学、老人看病来回需要翻山越岭,去镇上赶集也要走两个多小时。

2017年以来,织金县在广州的帮扶下启动了覆盖全县的易地扶贫搬迁。2018年,鲁闲家搬进了位于惠民街道惠民社区120平方米的新家。

“从来没想过住上这样宽敞明亮的高档楼房。”鲁闲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孩子就近读上了幼儿园,周边还有小学、中学,日间照料中心能为老人提供服务,看病楼下就有卫生院,购置生活用品出门即到。

如今鲁闲也回到了县城工作,一个月收入约有4000元。家里存了些积蓄,他为新家添置了冰箱、取暖炉等家具家电。用他的话说:“现在这日子大不一样嘞,住进了新小区,当上了新市民,生活更有盼头了。”

与鲁闲一样易地搬迁到县城的贫困家庭有4800多户,覆盖32个乡镇,超过2万人。他们居住在广州援建的惠民街道的惠民社区里,与城市小区环境并无二致。整洁有序的街道和市场、配套齐全的日常健身设施、规划完善的便民生活场所……搬迁群众同样有了丰富的社区“生活圈”。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稳得住、能致富”最关键的是就业。“搬迁只是第一步,还要做好后半篇文章,着重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惠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晓梅表示,街道坚持统筹搬迁入住后以就业为核心的后续保障工作,并妥善解决就学、医疗、出行等问题,以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保证每户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张晓梅说,惠民街道通过开设“扶贫微创园”、引进扶贫车间、举办大型招聘会、提供“八大员”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由于疫情影响耽误了找工作,加上要照顾家里两个小孩,鲁闲的妻子宋晓敏盘算着接下来找一个离家近点的工作,既方便照看家庭,还能多挣些钱。

她边算边说,在社区内的扶贫车间,可以找到制鞋、制衣等工作,按计件算工资,学徒阶段一个月有1800元左右,熟练之后每个月收入可达3000余元。“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更好的日子。”宋晓敏坚定说道。

如今,“跳出深山”的贫困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也逐渐有了更大、更好的奔头。从山沟到城镇,从下田到上班,从“农民”到“市民”,搬迁群众正在各方的同心协力下,拔穷根摘穷帽,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大步迈向全面小康。

 

▶记者手记

“量体裁衣”让扶贫更有生命力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织金县,尤其是大山之中的乡镇村落,由于偏远险阻,长期以来难以形成有效益的基础产业,导致一直摘不掉贫困的帽子。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织金并不是没有发展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是缺乏“点石成金”的关键一笔。而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正是要完成这样的目标。

可以看到,在织金的帮扶工作不是乱“点金”,而是做到了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引进产业的过程中,将当地自然风貌、风土人情融入其间,秀丽的山水间展现出一幅和谐画卷,依山靠山种上了附加值高的南瓜,依水靠水挖掘出过去并不在意的富矿水,真正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扶贫不仅要活络当地经济社会,更重要的是让最困难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实现精准扶贫。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民”的艰苦地区,织金则采用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让世世代代最贫困的群众真正挪出穷窝,有了好房子、好学校、好工作,逐步迈进小康生活。扶贫工作做成了暖心工程,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源富集、风光秀美的贫困地区,就像是一池潜力巨大、尚待开发的池塘,“量体裁衣”的对口帮扶,既保护了池塘,又把生态、健康、循环的产业输送进来,让当地掌握了“钓鱼”技能,实现时时有鱼吃,扶贫工作才能焕发出长久的生命力。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