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对口帮扶
   
小车间 大梦想
加入时间:2020-10-15    来源:南方日报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一排临街的扶贫车间里,戴一副黑框眼镜、干干瘦瘦的孔维怀一下子就从人群里跳脱了出来。他正在指导工人们制作平衡电感线圈。

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从大山里的贫困村搬迁到柏杨林安置区后,孔维怀利用多年前曾在电子元件厂打工所学到的技术,找到了新的创业机会,在家门口开了4间扶贫车间。

因为质量过硬,产品不愁销路,扶贫车间逐渐步入正轨。“靠别人不能吃一辈子,最终得靠自己努力。不仅自己致富,更要带动乡邻一块发展。”孔维怀笑着说。

小车间,大作为。在广州促进贫困户精准就业的帮扶下,如今,在毕节的大山间、新居旁、古镇里,一共建设了78个这样的扶贫车间,把岗位送上门、把工作送到家、把技能送到人。

“两厢情愿”的双向互动在此汇聚,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内在积极性和正能量,最终把扶贫车间升级为创业车间、致富车间,一个个小车间撑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大梦想。

 

送订单到村

9月的戈乐村草木葱茏,一大早,戈乐村村民李春兰沿着新修的平整道路走上10分钟,便来到可雅内衣公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走进这个百余平方米的加工厂,空气压缩机、超声波机器、肩带切割机等机声轰鸣,30来个工人正紧张有序地作业,把厂方提供的原材料加工成肩带。这个简单上手的工作,让他们每天挣到六七十元的收入,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戈乐村是毕节金海湖新区岔河镇一个边远的贫困村,全村5000多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养殖及劳务输出。长期以来,年轻人务工、中老年人务农、孩子留守是这里的常态。

2018年夏天,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广州市增城区利用对口帮扶资源的优势,协调广州可雅内衣公司在戈乐村开设肩带加工扶贫车间,把生产订单带到了村里,为无法离乡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一天能生产1500对肩带,可以拿到90元工资,如果不耽搁,一个月至少有2500元。”扶贫车间里缝纫机“哒哒哒”地响个不停,李春兰正熟练地制作内衣肩带。她说,在家门口务工,既能照顾老人,又能照顾孩子,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是暖到心坎上了。

无独有偶。在邻近的文阁乡海坝村,村民吴道会从沿海地区回到了家乡,在七星平步鞋厂扶贫车间谋了一份活。

海坝村扶贫车间以生产平步鞋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浙江一带。村民可以到车间上班,也可以把部分产品带回家加工,技术熟练的村民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以上。若有贫困群众在鞋厂稳定就业半年以上,还将给予资金奖励。

“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不得不外出打工,但家里老人小孩都没人照顾。现在,扶贫车间开到村里,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吴道会说。

“在扶贫车间上班的大多是因家庭原因无法离乡、无业可就、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金海湖新区就业扶贫劳务公司双山文阁分公司负责人郭方前介绍,广州市增城区与金海湖新区社事局合作,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招商+企业+贫困户”等方式,引导企业和返乡创业人员到深度贫困村开设“扶贫车间”,将就业岗位送到乡村。

扶贫车间把企业流水线和生产车间建在农村,还免费提供各类技能培训,让村民离土不离乡,实现送岗上门,用自己的双手改善家庭经济。

秋日下,山谷间的村庄里人声活跃、机器轰鸣,奏响了一曲别样的合唱。

 

送岗位到户

巾帼扶贫车间、励志扶贫车间、就业扶贫车间……走在毕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搬迁安置点的街道上,一排排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上方挂着“扶贫车间”的门面,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走近一看,一间不大的门面内,20多名工人戴着口罩,整齐地坐在各自工位前,正热火朝天地赶制客户订单。

搬迁群众阮珍坐在工位上,熟练地安装耳机线,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一个产品。“都是按计件算工资,一个月下来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主要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还能带回家工作,方便就近照顾家里小孩。”

阮珍一家有4口人,两个孩子均在读书。去年8月,一家人搬迁到柏杨林街道80平米的住房后,丈夫在建筑工地上做活,自己也很快就在街道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扶贫车间找到工作,如今一家每月收入能有5000元以上。

“很高兴可以在这里工作,能凭自己的劳动挣一份钱,而且还能照顾家,多劳多得,干得很有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戴着口罩的她难掩欣喜之情。

作为毕节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点居住着搬迁群众29001人,其中有劳动力12755人。

作为分类施策“五个一批”的首位,扶持生产和就业成为各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扶贫车间发挥了大作用,撑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大梦想。

“近年来,街道积极对接省外有务工需求的企业,建立省外用工岗位库,目前已组织输出劳动力5000余人。”柏杨林街道党工委书记付立武介绍,但安置点搬迁群众中年龄偏大、残疾人、“三无”人员(无法离家、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特殊困难群体仍存在就业问题。

设立扶贫车间就是让不方便进工厂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这种亦工亦农的用工形式,尤其深受留守妇女、老年人的欢迎,挣钱顾家两不耽误。

在柏杨林街道社区,有6个手工业就业扶贫车间,能提供上千个居家就业岗位,主要从事服装加工、藤艺制作、手工产品制作等生产活动,大多数群众稍加学习就可以上岗。

“只有解决就业,搬迁群众才能真正安下心来,平时我们利用包保干部入户走访的机会,向群众宣传扶贫车间的就业信息,同时盯紧他们就业情况,一个工作不行就再换一个,换到他们满意,能坚持下去为止。”柏杨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单正胜说。

如今,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采取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拓展居家就业方式,不仅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无法外出务工的问题,更能带动周边的群众就地就业,促进搬迁群众增收,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切实保障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送技能到人

漫步毕节大方县奢香古镇,在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群中,有一栋颇为特殊,里面不时传来敲击键盘和小孩嬉戏的声音。

这里是科大讯飞智慧扶贫车间,屋内摆满了6排电脑,60多人带着耳机坐在屏幕前。今年21岁的吕丰雪就是其中之一,怀抱中两岁大的孩子正在熟睡,趁着这段工夫,她正熟练地使用键盘将语音信息转化输出成文字内容。

自从加入了科大讯飞的大方县数据标注培训班学习语音标注后,她从对电脑一无所知成长为数据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听起来高大上,操作起来并不难,主要是要细心。只要有网有电,有台电脑在家就能上班。”吕丰雪说。

今年5月,广州市天河区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通过牵线搭桥科大讯飞,投入20万元精心打造占地150平方米“大方天河科大讯飞智慧扶贫车间”,为贫困群众提供贵州方言标注、转写等“语音标注员”就业岗位。群众报名在这里进行为期15天的培训合格后,将被聘用为语音标注员或质检员。

在此之前,吕丰雪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开销全靠丈夫做水电工支撑,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如今,吕丰雪整理一个小时的音频能有150元的工资,一个月下来收入能有2000元,用她的话说:“自己工作减轻了家庭负担,自己也有了经济自主权,有时还能跟姐妹们聚会,日子越过越有味了。”

陈娟只有初中学历,对于带着两个孩子的她来说,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着实不容易。“车间离家七八分钟,每月做下来,工资也够用,还能教孩子使用电脑。”自从安置点开设扶贫车间以后,陈娟便报名参加语音标注和质检工作,现在还能指导新来的学员进行培训,一天还有额外的培训工资,“家门口能赚钱,生活过得美滋滋。”

贫困车间落地以来,已培训搬迁群众125人,正式员工70余名,带动搬迁群众固定就业34人,其中女性员工占一半以上。

“一根网线解决就业。”在扶贫车间负责人杨垚鑫看来,扶贫车间不仅提供了弹性就业的机会,提升了群众使用电脑的技能,更是打开了贫困户的视野,给他们带来了创业的机会。

目前,科大讯飞扶贫车间一楼是就业平台,二楼将开设创业平台,将选择部分学员培育创业团队。

新技能给了吕丰雪新的就业方向,让她不再焦虑于等待就业机会,对未来亦充满期待。“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支持,争取有一天自己能够开一家网店。”

一个个扶贫车间,不仅把就业机会带到了贫困户家门口,把脱贫技能传授给贫困户,更把信心和干劲传递给贫困户,让他们有了奔头和希望。

 

■特写

“自己奋斗才能改变命运”

残障夫妻坚韧创业路

生火做饭、收拾屋子……忙完家里的活儿,梁守举便和妻子靳艳一同出门走过田垄,来到捷坤服饰扶贫车间开启一天的工作。车间内,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传入耳际,工人们陆陆续续打卡上班,忙着赶制客户订单。

去年3月,夫妻俩共同创办的捷坤服饰作为扶贫车间正式成立,主要从事服装加工和流水线生产,加工连衣裙、衬衫、睡衣等,优先吸纳贫困户、残疾人就近就业。车间现有员工25人,其中8个建档立卡贫困群众、7个残疾人,其余也是周边的村民,可长年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自己奋斗才能改变命运。”梁守举和妻子曾在外务工20多年,经历过几次创业失败,去年在金海湖新区工作人员的鼓励下回到家乡重新创业,开设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

 

“残疾人也能站起来”

静立的时候,丝毫看不出梁守举和靳艳与常人的异样,他们熟练地指导工人们在机器前缝纫、剪裁。直至行走起来,腿脚上的不方便才显现。

今年48岁的夫妻两人从小便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脚走路时的瘸跛一直伴随着他们。“过去有人说残疾人站不起来的,我们就是不相信,想靠自己证明残疾人也能站起来。”在1997年,两人开始第一次创业,在老家开办砂砖厂。

“刚开始赚了一点钱,但好景不长,最终亏损了十来万。”面对欠债,梁守举决定和妻子外出务工还债。他们当时便把家里的玉米地卖掉,到宁波打零工。

为了尽快还清债款,梁守举一边在锅炉厂上班,一边提灰浆打零工。刚去时,夫妇俩找不到地方住,只能在电话亭将就过夜。“现在或许吃不了这种苦了,但当时债务压力,实在没办法。”

做事勤奋,肯学肯吃苦的两人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当时既给我们加工资,又免费提供宿舍。”当时每个月,梁守举和靳艳工资加起来刚刚1000元,他们只留下200元生活,其余全寄回给家人,带着账本还钱。

2006年,夫妻俩的欠债终于还完,还存下了一笔钱。“有了积蓄后我们又想着创业。”两年后,梁守举和靳艳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在宁波开办养殖场。“场子刚开起来就遇到了金融危机和禽流感,一夜之间又亏了几十万。”

在异地他乡,两人想的是一定要在借钱的城市,把钱还清再走。“如果不还清账我不能走,走了人家心里没底。”靳艳说,后来两人又回到厂里打工,直到2016年又把债还清了。

2018年,金海湖新区联系梁守举想要他们回来创业带动家乡人共同脱贫致富。“家里这么多人闲着,我们又有技术,为何不回来带动他们就业?况且家乡发展越来越好,还能照顾老人。”梁守举和靳艳便回到了家乡,在广州增城区援助下开设了扶贫车间。

 

吸纳就业,传递正能量

走进捷坤服饰扶贫车间,2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着。去年3月,捷坤服饰入驻官坝社区后,村民张琴就在家门口成了工厂里的技术工人。“家里有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身体也不是很好,在这里上班比较近,一个月三千左右的工资,还能够照顾老人和孩子。”张琴说。

胡露琳是豪沟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说:“自从车间开业就来上班了,我腿脚不太方便,工作起来比较慢,但是一个月工资收入也有1500元左右,适当贴补点家用,在家门口就业,很方便。”

作为扶贫车间,捷坤服饰优先吸纳贫困户、残疾人就近就业,员工经过短期培训后即可上岗,也可边上岗边培训。“这一次的创业与前两次不同,不仅是个人的事业,更重要的是带动大家一起奔富。”梁守举说。

“最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正能量。”靳艳接过话茬说道,“在车间里工作养家,能告诉他们贫困或者身体有残疾都不用怕,重要的是要有斗志。”

如今,胡露琳靠自己劳动增收,她相信:“残疾人也能和正常人一样,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身体健康的贫困户当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扶贫车间采取租赁的方式建设,由增城区免费提供,群众可通过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方式入股。

去年,捷坤服饰扶贫车间年销售量超400万元,产品远销英国、法国、加拿大等。“我们不愁销路,今年还和广州的几家企业签了订单。”靳艳说,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我们的订单基本上是稳定的,工人的工资也有保障。

现在,车间全部运转起来的话,可以解决周边60个人的就业问题。梁守举下一步计划增加设备,他的目标是能扩充到80台机器,尽量多吸收点附近没有工作的劳动力来车间上班。“设备越多,人就越多,大家的收益也越多。”

 

数读

◆广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创新就业帮扶,促进贫困户精准就业。自帮扶以来,三地合作举办培训班731期, ,累计培训劳动力3.9万人次,帮助7.34万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推动光科电子、可雅内衣、梵领服饰、彩道集团等企业通过“订单+车间+贫困户”模式,到贫困乡村共建155个“扶贫车间”,吸纳345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实现送订单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

◆积极引导广州港、广汽、广建、广州无线电、广州地铁和雪松等广州优质企业与毕节职校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共开办订单班41个,招收学生1347名,并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占50%左右的原则招收建档立卡贫困生。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