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对口帮扶
   
回响:留下带不走的脱贫奔康力量
加入时间:2021-2-3    来源:南方日报

五年奋战,湛江雷州徐闻,顺德对口帮扶的65个相对贫困村贫困户6687户24856人,100%脱贫。

四年攻坚,四川凉山州,顺德对口扶贫协作的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发展产业、教育帮扶、劳务输出、易地搬迁……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经历了一场需要拼搏的硬仗。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作为珠三角先发地区,顺德把责任扛在肩上、任务抓在手上、举措落实到行动中,在脱贫攻坚的宏伟蓝图上,以精工之笔描绘出省内对口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山海相连的小康画卷。

如今,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顺德以久久为功的担当和干劲,全力推进帮扶机制由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纵深推进扶贫产业由单链条向全链条发展,为“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筑基立台。

 

产业高度

探索一种行稳致远的方法论

1月25日,经过4个月的建设,雷州市唐家镇军营村的圣女果特色水果基地冷链物流中心正式启用。未来军营村及周边村庄的2000多亩种植基地的圣女果将在这里进行分拣包装、冷鲜贮藏,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销往全国。

作为军营村集体经济的又一个增长极,物流中心的落地前后经过了4轮磋商,来之不易。“产业是军营村的短板。我带着村干部跑到佛山、珠海、中山多个地方,研究如何打造长远发展的产业。”顺德驻军营村第一书记邱颖忠说,从因地制宜打造番薯种植基地和虾塘出租,再到“无中生有”规模化种植圣女果,并开发储藏保鲜、冷链和粗包装加工等环节技术,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就是希望能为贫困村谋划产业扶贫的“长远之道”。

军营村的产业升级,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顺德式扶贫的缩影。脱贫攻坚,最基本的目标是让贫困人口远离贫困线,但就其内在本质而言,还是赋予这些陷入困境的人和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因此,顺德在扶贫工作中,十分注重严谨规划精准帮扶“路线图”,对当地的资源禀赋进行系统分析、整合重构、重点打造、持续发展,努力为贫困地区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顺德区扶贫工作组进驻之前,雷州市松竹镇塘仔村的村民没想到村里也能发展产业,在“家门口”也能就业。在租用村民土地引进企业合作建立蔬菜基地和西瓜基地,解决了1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后,顺德驻塘仔村第一书记杨国民并不满足,仍在苦苦思索如何实现多产业联动扶贫。

“蔬菜种植基地是偏向就业性的产业项目,利润空间有限。经过多次论证,我们又引进了投入低、收益高的养蜂产业项目。”杨国民说,为了保证蜂蜜产品质量,塘仔合作社每一批次的蜂蜜产品都会被随机抽样送到顺德区相关机构进行检测,确认合格后再推出市场。

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三轮驱动,塘仔村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万多元,100%全部实现脱贫。

数千公里之外的大凉山,顺德扶贫干部同样在为打破当地千年来传统、单一、薄弱的产业格局而全力以赴。

在佛山市驻雷波县扶贫工作小组组长、雷波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海挂点联系的雷波县斯古溪乡,213亩的山葵种植已经成为干沟村的支柱产业,每年产值超200万元。但同在斯古溪乡的其他三条村却不适合种植山葵,本身也缺乏产业根基。

为了拓宽集体经济收入,顺德扶贫干部推动四条村充分利用佛山的产业扶贫资金,引进企业合资,以“飞地”模式在附近的乡投资了196.76亩新的山葵种植基地,以资本入股的形式获得稳定的投资性收入。

在美姑县,顺德扶贫工作组着力推进黑山羊养殖、刺绣工作坊、中药材种植等多个高标准的帮扶项目,希望打造成为长期的现代化产业示范项目。佛山市驻美姑县扶贫工作小组组长、美姑县委常委、副县长李福信认为,扶贫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当地更好地对接市场体系,彻底进入更高层次的循环。

顺德的扶贫力量唤醒了湛江和凉山发展自主产业的主动性,打开了不同地方的想象空间。以顺德对口帮扶的湛江65个相对贫困村为例,目前引导并投入产业帮扶资金近3.85亿元,引进近100家企业、公司,启动产业帮扶项目363个,形成了种养产业、投资收益项目、农副产品加工、电商销售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受益贫困户全覆盖,推动扶贫产业“立得住”“长得大”,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教育力度

激发一股奋发向上的精气神

“胡书记,您不用担心我,我在学校过得挺好,今天老师还夸我有进步了。”小芳是雷州市东里镇六格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患有精神疾病,无劳动能力,家中还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经济负担较大。初中毕业后,年仅14岁的小芳萌生了辍学打工赚钱的想法。

顺德驻六格村第一书记胡健行知道后,多次到小芳家给她做思想工作,最终说服她回归校园。不仅如此,胡健行与多方沟通,最后为小芳联系到龙江职业技术学校,不但免除一切学费及杂费,还申请了慈善基金予以生活补贴,让小芳安心在校园学习。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扶贫更是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作用。

对口帮扶湛江后,顺德通过改善学校环境配套,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按照“分类分档补助”的办法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在校子女25602人次发放教育补助7464.46万元,发放率达到100%,通过教育真正拔除“穷根”,以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凉山州,顺德打出抓硬件、强师资等组合拳,让当地师生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师资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立足当下、兼顾长远,输血与造血并重,为帮扶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顺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根据凉山州学校实际需要,精心选派理念先进、经验丰富的名校长、名师,到凉山送教送课、挂职,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引路人作用,努力构建传帮带机制。2017年以来,顺德已选派超过100名骨干教师赴凉山州支教。

凉山州雷波中学此前课堂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内驱力不足。在罗定邦中学助力下,雷波中学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在部分班级实施“1+1主体建构”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在该校生根发芽。

近年来,顺德助力对口帮扶地区职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所需,做大做强重点专业,形成职教培养人才、人才壮大产业、产业反哺职教的良性循环。顺德还遴选顺德中专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共建中职“凉山班”等,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招生,免除他们在校三年的学费、食宿费用,帮他们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水平,努力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孩子有出息,生活有希望,未来有奔头,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精气神。陈求是雷州市纪家镇上郎村中的贫困户之一,妻子因病失去劳动能力,家庭收入微薄,曾因无力支撑三个孩子的教育支出费用,有过让他们辍学务工的念头。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夏伟结对帮扶后,曾多次到陈求家入户走访,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家解决困难,并鼓励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如今,陈求的三个孩子均已大学毕业找到满意的工作,陈求一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家里盖起了新房子,最近还购置了小轿车,彻底摆脱了贫困生活。

 

民生温度

做活一篇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水泥路笔直整洁,公共配套规划有序,休闲公园水清岸绿,屋前屋后种花养草……在湛江大地,顺德扶贫工作组大力投入民生项目,绘就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要致富,先修路。道路是梦想的延伸,但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依靠村民的力量筹集资金来修路难上加难。雷州乌石镇泗寮村位于嘉山岭下,在顺德力量进驻之前,泗寮村的基础设施确实落后,全村无一条硬底化道路,依靠一条坎坷的红土路维系外界。

每逢雨天,红土路又黏又滑,走不了几步,脚上便粘满了红土,甩都甩不掉,村民只能呆在家里。汽车开不进来,农产品只能以“蚂蚁搬家”的方式拉出去,增加运输成本不说,还往往被迫“贱卖”。因而修建硬底化道路便成了全体村民的夙愿。

面对村民一双双期盼的眼睛,顺德驻泗寮村第一书记罗斌暗下决心,把修路列为破解当地发展“瓶颈”的头等大事来抓落实。为此,他将群众这一意愿向顺德区供电局领导及驻村工作组汇报,引起高度重视,多方筹集了一笔资金,再加上新农村建设资金支持,该村硬底化村道终于修通。

不仅如此,罗斌还联合帮扶牵头单位和协作单位的资金,帮扶该村建设了100多盏太阳能路灯,实现村主干道路亮化,保障了村民夜晚出行的安全。

与此同时,泗寮村的公共厕所、生活垃圾池、文化广场、篮球场、安全饮水、老人活动中心等基础民生设施建设拔地而起。

泗寮村的焕然一新也是贫困村蝶变的缩影。在脱贫攻坚战中,顺德把提升村容村貌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棋”,引导投入顺德资金3.57亿元(含社会资金)推动民生项目1926宗,其中投入1.1亿元建设水利、公园、广场、卫生站等民生设施887宗;投入8953.6万元建设村道293公里,投入3437万元建设安全饮水工程124宗,投入2586.7万元建设路灯13447盏等一大批民生帮扶项目,大大地提升了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事实上,村容村貌不仅是农村环境的表象,也是村民群众理想信念的外在表现。村里环境好也说明村民群众思想积极、心态良好、积极进取。

为了加强人居环境整治,顺德驻雷州市纪家镇莫宅村第一书记占红惠创新提出“党员+村民+街巷”模式,对街巷环境卫生进行管理和监督,激发“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意识,推进新时代乡村综合治理。

如今,莫宅村被湛江市授予“文明村”称号,实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头并进。

2021年是“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开启之年,也是乡村振兴的深化之年。顺德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顺德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广东实践贡献顺德力量、顺德示范!

 

■相关

确保工作不留空当 政策不留空白

顺德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效

近日,雷州市附城镇龙头村顺利完成换届选举,一批真正能干事、想干事的中坚力量成为“两委”班子成员。“这是我最欣慰的一件事,意味着将会有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进龙头村的发展规划中来,龙头村必将走向奔小康致富的道路。”雷州市附城镇龙头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汉生说。

目前龙头村贫困户已成功脱贫,但扶贫工作组并未停下脚步,仍积极组织召开研讨工作会议,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为龙头村经济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同时,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对此,顺德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顺德将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为了巩固脱贫成效,顺德将明确责任和加强督导,各项扶持政策措施不变,保持延续性和连贯性,并一如既往地加大督促落实力度;摸清影响脱贫成效问题,建立台账一一列册登记,制定办法措施,做到精准施策。

就业是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关键之举。顺德将继续支持结对地区劳动力转移到顺德务工就业,利用春节、中秋等关键时间节点,通过招聘会等形式,有序组织到顺德转移就业,同时积极推进“粤绣”工作坊、“粤菜师傅”项目,解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消费扶贫是发挥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有效举措。四川凉山的高山土鸡和香菇,湛江的菠萝、葛根……这几年,一批又一批的受援地区扶贫特色产品在顺德人的餐桌上飘香。

未来,顺德将深入实施消费扶贫,全力推动全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开展对口帮扶地区农特产品“以购代捐”“爱心礼包”等活动,促进对口地区农产品销售,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科学有序推进帮扶项目,把帮扶工作与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立足现有的帮扶产业基础,顺德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好用活财政奖补政策,吸引更多顺德企业到凉山投资兴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继续开展“以奖代补”项目,激发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以“种植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顺德还将强化党建工作。紧扣加强党组织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以“抓核心、立规矩、明要求、见实效”为原则,凝心聚力,强攻弱势,提升执行力、战斗力,不断夯实基层党建根基,全面提升党建水平。

 

■观察眼

山海相逢,总是情深义重

最近,扶贫剧《山海情》火了。这部电视剧讲述了20世纪90年以来,宁夏西海固人民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从贫穷的山沟搬到黄沙弥漫的戈壁滩,在福建省的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山海情》之所以引起强烈共鸣,不仅因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更因为这是脱贫攻坚的时代大潮写给每个人的波澜壮阔的史诗。

作为珠三角先发地区,顺德在这幅时代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90年代起,富起来的顺德开始扶起来,肩负国家使命、广东责任,走上帮扶后发地区的漫漫长路。清远、云浮、湛江、凉山、新疆、西藏,从省内脱贫攻坚到东西部扶贫协作,从政府到企业到市民,在茫茫大海上、在莽莽大山上、在漫漫戈壁上,留下了顺德凝聚全社会力量齐心战贫的铿锵步伐,为中国扶贫事业铸就了感天动地的历史丰碑。

去年年底,顺德两个脱贫攻坚战场传来双线告捷的好消息:顺德对口协作的雷波、美姑、金阳全部顺利通过四川省贫困县摘帽验收,顺德对口帮扶的湛江65条相对贫困村100%脱贫、贫困户100%退出。

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这一路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上演了太多感人肺腑的山海情深。《山海情》里,福建扶贫工作组为了帮助金滩村村民种植蘑菇脱贫致富,不仅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还四处奔走直到打通销路。而在顺德扶贫协作的凉山州,最大易地扶贫安置点建起了美姑第一刺绣艺术工作坊,彝族妇女在飞针走线中,绣出“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新生活;雷波县干沟村里,当地村民种植的山葵远销海内外;金阳县2000多米的高寒山区,种起了“离天最近的猕猴桃”……

《山海情》里,闽宁两地的扶贫干部,为了帮助穷乡僻壤走到富饶美好,加班加点,东奔西走,乃至鞠躬尽瘁。而在湛江65个贫困村,来自顺德的驻村第一书记们,克服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的困难,纷纷选择将家安在村委会、将心交给贫困户。他们抓产业发展、抓环境整治、抓民生改善,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有的干部还在扶贫路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山海情》的结尾,闽宁镇发展了葡萄酒产业,曾经在这片土地上逆风前行的年轻一辈的后代再次回归故土,奔跑在父辈曾奋斗过的地方。而在顺德帮扶过的深山大海,戈壁荒漠,同样涌现一片片百亩、千亩连片种养基地,绘就一幅幅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荡漾着一张张如春花般肆意绽放的笑脸,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山海相逢,情深义重。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上,顺德又一次擂响战鼓整装待发。因为这片大爱的土地,总是相信: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