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乡村振兴
   
文明的种子在美丽乡村生根发芽
加入时间:2020-8-5    来源:南方日报

暑假到来,双凤山脚下,伴随着响亮的一声哨音,嬉笑玩闹的孩子鱼贯而入,执笔端坐。

7月27日,位于广州从化区上罗村的双凤书院2020年暑期公益培训班正式开班。

今年是双凤书院运作的第三个年头。“最开始用作书室的房间特别小,只能容得下一张小方桌和几把长木凳,仅供几名学生练习书法。现在在村民支持下,成了数十人的书院。”邱惠荣、邱国健、邱永聪等7名热爱书法及传统文化的文明实践志愿者迈出公益办学第一步。

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古朴的书院被欢笑与墨香填满,城市的资源走进了乡村的“家门口”。

从化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工作,让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更有深度。

 

夯实阵地

“一站多点”阵地网络覆盖全域

夏天到了,从化吕田镇桂峰村的果林迎来收获。“阿叔,这荔枝很爽脆,可受欢迎了!”在村口,一个小伙子接过村民送来的鹰嘴桃和最晚熟的荔枝,整齐放进箩筐里。他叫陈志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志愿者。

桂峰村处于丘陵地带,山清水秀,村后的桂峰山是广州母亲河——流溪河源头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孕育出大芥菜、红柿、三华李等特色农产品。

4年前,桂峰村的农村淘宝落成,在外打工的本地青年陈志强回家乡做起了“村小二”,小网店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站点,连接着村民致富奔康的期盼。这几年通过这个服务点,把直播电商新概念带进了村,也为农产品找到了新销路。

线下拓展,实践阵地延伸到“神经末梢”。在系统构建1个实践中心、11个实践所、274个实践站基础上,按照“一站多点”的思路,建成了全省首个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市首个民政系统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造了党章学堂、村史馆、莲麻干部培训中心等1100多个文明实践点,编织覆盖全域的文明实践阵地大网络。

早前,广州市从化区首家垂直管理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南方电网广州从化供电局正式挂牌,这也是广州供电局首个挂牌单位,推动供电服务与文明实践相融共进。“电力关系民生,供电企业作为紧密联系群众的重要一环,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供电服务互融互进的有力支点。”从化区供电局有关负责人说。

线上发声,实践阵地“上云端”。贯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建设,依托全媒体移动端,“云”端向全国网友推介荔枝蜜、荔枝酒、定制荔枝等农产品,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搭建政民沟通交流平台,整合区融媒体中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区教育局资源,举办“返校学习大家谈”线上活动,提前收集家长学生问题建议。“采用网络直播、电视录播、电台播出等形式进行答疑和交流,有效疏导家长学生的返校复学焦虑顾虑情绪,做群众的贴心人。”从化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小康生活讲堂”“奋斗先锋讲堂”“致富先锋讲堂”“好日子讲堂”“青苗艺术学苑”“孝德家风讲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从化形成立体式文明实践矩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田间地头,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流溪大地,结出丰硕成果。

 

建强队伍

打造“带不走”的基层志愿服务队

在广州从化,一群亮眼的黄色身影穿梭在从化的街头,他们是宣传员、辅导员、排查员、值班员、送货员……从城区到乡村,这群黄衣志愿者成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最亮眼的风景线。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首先要把人动员起来、聚集起来、团结起来。”从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如何集结更多的志愿者探索出一条文明实践新路径是一项重要课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早稻的丰收源自于春耕时付出的汗水。今年,从化启动了从化香米项目,全力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从化香米国家地标品牌。

3月春耕,江埔街山下村的村民就纷纷走到田间地头,撒下“希望的种子”。被疫情拖慢的农时,由人才和技术来抢回。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薄弱是“三农”问题中的短板,当看到政府派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三农”服务小分队挽着裤腿下乡指导下田、撒肥、播种,农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我们组建了7支农业技术小分队下沉到镇村,实地开展技术咨询、指导、规划和跟踪服务。”从化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化香米产业研究院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罗锡文为总顾问,邀请唐湘如等20多位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组成专家团队,为香米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好的产品要有好的销售渠道如何。在“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的同时让村民“钱袋子”也鼓起来?直播成为了从化人的“新农活”。

要直播首先要懂门道。“如何直播带货?”“如何宣传这里的绿色生态?”从化区举办头雁高飞实训课堂之乡村头雁直播带货培训班,让基层党员干部、教师、驻村第一书记和文化骨干人才,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轻骑兵,深入祠堂前、榕树下、田间地头,灵活运用普通话、方言、客家话等,与村民分享直播诀窍的同时,讲思想、授技术、育文明。

莲麻村党支部书记潘安娜变身“网红”带网友“云游”乡村美景。“不只是村支书要直播,我们还要带动农民,带动身边人通过直播的方式将从化好的产品,还有好的生态环境介绍给更多人。”她兴奋地说。

直播带货赋能乡村经济,各级干部、企业家、农民和网红主播齐上阵,从化布局“1+2+N”大湾区生态直播平台,依托荔枝球广场打造一个直播地标凤凰生态直播间,生态设计小镇和老温泉成为两个直播社区,全区谋划打造无限个直播场景。

因应乡村振兴新形势、新任务,从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化队伍已经扩充到302支,累计服务群众30多万人次,打造“带不走”的基层志愿服务队伍,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正能量。

文明实践在身边,直播带货随处见,在从化,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红”。

 

丰富服务

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一线需求

猪脚洗净、汆水去骚,将姜在大锅爆香,自制焖酱和精心挑选的黄皮干置于炉旁,等待火候到时下锅……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从化农家菜馆老板戚杨军在厨房里忙碌,为店里的顾客烧制招牌菜。

这道由他自创的“黄皮干焖猪手”让许多客人慕名而来,菜肴的灵感来源于“粤菜师傅”工程培训班上用水果入菜的做法。

自全省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室”挂牌从化城郊街西和村后,培训室开展的培训班,戚杨军几乎一次不落下。“参加培训班后,菜品提升了,老顾客乐意推荐新顾客,客人比以前增加了三成还多。”

“粤菜师傅”工程走入田间地头,让西和村农家餐馆的农民厨师有了与粤菜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提升了厨艺水平同时也获得了增收。

着眼稳就业保民生,充分发挥农村就业“缓冲池”的作用,从化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特别是依托全省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室”,提供粤菜大师下乡志愿服务平台、粤菜创新平台和粤菜师傅培训平台,先后开展100期粤菜师傅培训,培训粤菜师傅1500人次,推动实现“培养一个厨师,致富一户村民”。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聚焦“三农”短板,不断拓展服务新形式,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一线需求。

最近,温泉镇沙岗村的黄叔迎来了一件喜事——40年来第一次在家里用上了卫生间。

黄叔今年66岁,曾有过短暂的婚姻,无儿女。过去的40年里,黄叔的屋子内一直没卫生间,需要上厕所就到离房子几十米远的一间简易瓦顶茅房里。不料六七年前一阵大风将茅房的瓦顶掀走,无法再使用,老人只好到野外去“方便”。在家建一个卫生间,便成为他最迫切的生活需求。

温泉镇社工站社工张莉清了解情况后,协助黄叔在“如愿行动”平台上许下心愿,一个星期时间,从化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党支部就组织了党员募捐助力黄叔完成心愿。“如愿行动”众扶互助平台是由从化区民政局推动,从化区慈善会、从化区志愿者协会联合打造,在广州首创通过基层社工和志愿者搜集困难群众的微心愿,由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点亮心愿。

留守儿童想要一个篮球,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一辆轮椅,低保户家里需要维修渗水的墙……截至7月16日,平台发布了159个心愿,122个被认领,102个被点亮,解决了乡村振兴中基层个体的一线需求。

为老弱病残群体送肉菜,社工站也是文明实践服务区。从化开发“爱心到家”小程序,引导周边商超零利润向困难群众销售放心粮油肉菜,一批批爱心蔬菜大米经由超市和社工接力,直接配送到困难群众的家门口。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从化街口的社区,由文明实践志愿者构建起来的困难群众“十分钟服务圈”正在逐步成形,开花结果。

 

塑造品牌

品牌活动在流溪大地开花结果

邱国健是地地道道的江埔街上罗村人。2013年从外地返村,当起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从此在上罗村里跑上跑下,为村中大小事务而奔波。去年,他与村里6名村民建成了双凤书院,免费开办假期书法培训班。

“我的初衷是更好地促进上罗村的发展,看到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苦点累点也值得。”他说。

邱国健是从化区奔康致富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作为新时代乡村志愿者,他们积极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拓宽农民的致富路,让文明实践品牌活动在流溪大地遍地开花。

从化区奔康致富志愿服务队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团区委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六大精准式志愿服务下基层助推乡村振兴活动的一支队伍。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从化建立了奔康致富志愿服务队、工匠能手志愿服务队、文明健康志愿服务队、护苗成长志愿服务队、文明乡风志愿服务队、河清水秀志愿服务队六大精准式志愿服务队,以品牌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引擎”驱动起绿色发展,汇聚乡村振兴“金点子”。从化把“红色讲堂”“致富讲堂”“道德讲堂”等品牌活动搬到了绿水青山间,让更多干部群众在红色户外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乡村振兴等都是从化区穗北红色户外课堂精品课程的主题。”从化区委党校副校长王青毅介绍,户外课堂结合全区的红色文化历史和绿色发展潜力,遴选设置具有从化特色的理论、实践和体验式“课程库”,并建立涵盖全区党政领导干部、优秀第一书记和先进典型人物的“讲师库”。

红色文化浸润,党建引领促发展,农村基层治理焕发新面貌。

高标准建设村史馆、家风馆、乡贤馆,广泛开展乡村文艺支教、“文化农家·文明小镇”文化下乡活动,举办乡村“春晚”、非遗传承等活动,从化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文化内涵,提振农村群众的精气神。

老百姓思想通了,文化素养提高了,农村人居环境从“脏乱破败”逐步走向“生态宜居”,乡风从“陋俗盛行”逐步变为“新风蔚然”。

“关切村民所思所盼所想,不断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式方法,动态调整农村志愿服务项目,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从化区有关负责人说,农民群众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一个又一个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品牌实践活动在绿水青山中落地生根,从化区真正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做实、做深、做活。

 

■样本

大专家牵手土专家

“做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

岭南盛夏,广州从化太平镇井岗村,种植户廖庆华12亩的荔枝树已经采摘完毕,一年仅有短短十来天的井岗红糯最佳赏味期过去了。“今年收成可以,收益也是逐步上扬。”他笑了笑。

作为近年来的“新贵”,从化井岗红糯荔枝占全国种植面积的八成以上,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荔枝产业的兴旺是从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落脚点。引进“大专家”,发力定制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一颗小小的荔枝在市场营销实现逆袭,让以从化荔枝为代表的广东荔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土专家施展拳脚

“槐枝、桂味、井岗红糯都有,但井岗红糯占到了九成。”今年荔枝的收成时节,廖庆华的果园今年又迎来了丰收。“产量超过一万斤,产值有十几万。”

从小和荔枝树为伴的廖庆华14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种荔枝,至今已有30多年的荔枝种植经验。“以前大家只是把种植荔枝简单当成一个农活,很少人会想到要用科学知识去提升品质和产量。”廖庆华坦言,2016年前,自己还“没有把全副心思放在种荔枝上”。“有的时候还会去打一下零工,觉得种荔枝赚不了多少钱。”

廖庆华的选择其实也是大多数果农的想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从化区太平镇井岗村荔枝品种大多为槐枝,种植技术比较简单,易挂果,但由于其产量易受“大小年”影响,果核大而长主要用于加工干制,价值低且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要有良品,首先要有良种。从化区依托从化荔枝文化博览园的科研创新平台,通过科学的品种选育、先进高效的高接换种和绿色生态栽培技术,生产出从化地区绿色安全、风味尤佳的井岗红糯荔枝。

廖庆华也成为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一口气嫁接了自家六成的果树。嫁接后的第四年,自家的井岗红糯就迎来了丰收,尝到甜头之后他又将果园九成以上的品种嫁接成了井岗红糯。

现在,廖庆华等“土专家”通过志愿服务,将自己的经验传播出去。从化区将不具优势的槐枝品种改良为井岗红糯,亩产较槐枝品种增收1.5万元。从化区岭南水果产业协会会长欧阳建忠介绍,在3—5摄氏度的低温保存条件下,井岗红糯可储存30天,为扩大销售半径创造了极佳的条件。“现在从化荔枝也可以出口到欧洲、美洲。”

 

大专家传道授业

从化荔枝文化博览园里,技术员正忙碌着查看荔枝的生长情况,一旁是前来学习的果农,不时提出几个问题来。

“从化本身有种植技术专家,他们有着多年的果树种植经验,能够凭经验种好果,但是大部分人往往是知道要这样做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胡桂兵表示,“土专家”的劣势在于有经验却不知其所以然,“大专家”则恰好可以弥补理论方面的短板。

“大专家”的进驻为从化荔枝产业带来了“国家队”科研力量的支持。以胡桂兵为例,他从本科开始学习果树学专业,还曾前往日本德岛县果树研究所生物技术专业技术进修,是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荔枝育种专家,农业知识背景深厚。

“大专家”每1—2个月按需到从化为果农传授理论课程。“有时候是在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时候会直接到田间地头,采取课堂培训+田间授课结合的方式。”胡桂兵说,从化种植的都是晚熟荔枝,“大专家”可以根据四季物候为当地的“土专家”培训当下所需的知识。

欧阳建忠表示,荔博园通过科技技术示范,实现“做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范推动旧品种改新品种,旧技术改新技术,旧思想改新思想,通过培训教育和技术推广,培育荔枝产业技术能手,让荔枝树成为广大果农的“摇钱树”。

“大专家+土专家“的模式广为果农接受。文明实践把技术带进村,从化推进全面实施品种改优、绿色防控体系、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据统计,幅射带动10万亩荔枝种植生产,培训果农3000人次。

 

▶观察

村里有了设计师

生态设计小镇的城乡融合试验

周末,看着来吃饭的游客逐渐多起来,塘尾村村民燕姐的眉头终于开始慢慢舒展。“看来设计一个显眼的招牌真的有作用!”

为燕姐解忧的是坐落村里的生态设计小镇。这里是广州新晋的网红打卡点,鸭洞河上游一直可以连通到广州最高峰——天堂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绿意盎然的公共空间成为生态与设计融合的最佳注脚。

燕姐夫妻俩开设的锋婷农家菜原本是开在生态设计小镇入门处,靠近大马路。“那时候生意可好了,一眼就能看到店,加上出品好,远近的游客都想来品尝。”后来为了配合小镇的建设,锋婷农家菜退回到距离生态设计小镇两三百米的家中,餐馆犹如被“藏在深闺”。看着游客越来越少,燕姐急了。

“要不做一个显眼的招牌放在路边吧。”塘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新颖知道燕姐的烦恼后给她出了个主意。在征得燕姐一家同意之后,她立马开始着手联系村里的设计师。

广州市见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见素科技”)的团队承担了这项任务。几天功夫,一个好看又显眼的招牌就设计了出来。白色为底,红字显眼,底图还画上了鸡鸭鹅、白菜、胡萝卜、南瓜等农家菜元素,到了晚上还会亮灯吸引游客注意。

“在整个设计过程当中,店家只需要承担人工费、安装费,设计费用零成本。”事实上,见素科技一直在探索用生态设计赋能乡村经济。“2018年我们入驻小镇,从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青山绿水、流溪温泉都有助于设计创意的迸发。”该公司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李雪松说。

城与乡的资源在生态设计小镇交汇。小到一块招牌,大到一场培训,从前遥不可及的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纷纷流向乡村,大大提升农业农村的品质。

日前,湾区设计开放大学开办暑期“老温泉新活力”设计研学公益体验营,塘尾村当地8岁至16岁的孩子可以与湾区设计开放大学学生和中国工业协会成员面对面交流。

“城市资源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乡村的环境,还为村里的孩子提供了过去没有的教育实践,丰富了他们看世界的角度。”曾新颖说,如今,村里也有咖啡厅、设计师,未来还有院士前来办公。不少青年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回到了家乡当起了乡村创客。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