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龙头企业风采
财富英雄
创业人生
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当前位置:首页->>会员风采->>龙头企业风采
   
河源市嶂下村以市场手段“造血”扶贫收实效
加入时间:2015-12-3    来源:南方日报

                           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1000元今年超过 

            
                    嶂下村,承载着脱贫希望的“百果园”已初具雏形。

    这片山林有上千亩,果树已种下一年多,有大山楂,有柠檬,有黄皮,还有沙糖桔。有些果苗已长到半人高,有些已结出了第一批青果——站在河源市东源县嶂下村钉塘水库周边的半山腰上望去,一幅令人欣喜的“百果园”已经初具雏形,远处还不时传来挖掘机施工的阵阵声响。
 
    对于每五户家庭中就有一户为贫困户的嶂下村而言,这片“百果园”承载着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南方日报讯 (记者 王剑强 邓强 通讯员 程学勇 ) 在骑行中发现,嶂下村在产业化扶贫、资金帮扶上探索出了新模式新机制,建立起“永不撤离的扶贫工作队”和长期造血的好项目。该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低于2500元,增加到今年的超过11000元。

    贫困农户能以土地入股

    深秋时节,在嶂下村的生态农业基地,村民廖远聪仍猫在半山腰上侍弄着一株株果树。2013年9月,该村引进一家名为“绿地美”的公司开发钉塘水库周边1500亩土地后,廖远聪结束了自己在外打工的生涯,他不仅把自家的20多亩山地入股生产基地,还来到绿地美公司上班。

    “在外面打工,除去生活费,一个月挣的钱所剩无几。现在我和我爸都在这个公司上班,每个月收入有7000多元。”廖远聪说道。绿地美公司总经理助理郑爱琴介绍,目前该公司已解决20余名当地农户就业,农忙时更可带动100多位农户务工增加收入,优先考虑贫困户。

    在一个贫困村投入巨资经营生态农业观光项目,绿地美公司并非没有过顾虑。郑爱琴说,当时,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太差、道路不完善,甚至连保障农田基本生产的小水渠都没有,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集约土地,如何做通村民工作获得土地?

    一端是贫困农村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可望而不可即”,一端是市场对于广袤农村发展潜力的垂涎而又胆怯。嶂下村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河源乃至全广东农村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这个问题随着扶贫帮扶工作队的到来得到解决。2013年6月,河源市委办、市交通局、市扶贫办、市运管处等单位组成的帮扶工作队进驻嶂下村,在与绿地美公司反复沟通后,终于让该公司负责人吃下“定心丸”:由公司出资进行基地建设,村集体将基地范围的集体资产(水库40亩)和政府部门帮扶的水渠、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打包入股,基地范围146户农户(含26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共同建设生产基地。

    嶂下村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可以总结为“公司(基地)+村集体+入股农户+贫困户”的形式。股份合作制,则是该村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最大特色。经过商议后,最终敲定的股权比例是企业、村集体、入股农户分别占股70%、20%、10%;而在利润分配上,达产后也将按这一比例进行分配。

    此外,该项目还明确:在村集体20%的分红中,拿出一半用于扶助全村困难户。驻村工作组组长程学勇告诉笔者,经初步概算,今年村集体可分红2.5万元、入股农户户均可分得“保底金”2500元。

    程学勇分析,此次嶂下村农民以土地入股取代常用的土地租赁模式,将村集体、村民和公司共同捆绑为利益共同体,将促使三方共同努力将产业做好,这是一种可持续的有市场生命力的合作方式。

    嶂下村党支部书记罗建彪认为,以前农民自己种植,受到技术、环境和销售市场的影响,很容易失败,现在有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销路也不愁,只要企业收入好,村民和村集体收益都往上攀升,多数村民都很认可。

    目前,嶂下村生态农业基地已种植1100亩有机果树,而农业产出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对贫困户而言,这意味着回报来得相对较慢。为充分照顾村民利益,在投入期三年里,即使基地没有收成,入股农户每年仍可分得“保底金”。

    金融扶贫支持规模化种菌

    如果说,嶂下村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更加倾向于着眼长远,那么该村食用菌生产基地项目,则让村里贫困户的腰包更快地鼓了起来。

    叶伟东是嶂下村的一个食用菌种养能人,在茶树菇、秀珍菇、香菇等食用菌种植方面颇有经验和技术。不过,因受困于发展资金,他的食用菌种植“事业”在村里一直仅限于“小打小闹”,村里希望他作为“种菌带头人”引领贫困村民致富的愿望也一直落空。

    扶贫工作组来到村里后,这种状况很快改变。程学勇向笔者介绍,扶贫工作组首先发动并帮助叶伟东组建广绿食用菌种植合作社,采用“种养能人+合作社+农户”模式,14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1户)参与扩大食用菌种养规模,发展专业生产。

    食用菌的种植有复杂的程序,扩大规模对环境和设备的要求更高,对经济状况堪忧的嶂下村村民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经扶贫工作组、村委、合作社共同商议,项目决定通过合作社社员自筹现金、社员联保贷款、支农资金帮扶等办法来解决。该项目总投资55万元,其中社员自筹15万元、商业银行贷款30万元、帮扶单位资助10万元,用于建设厂房、购置设备,扩大生产规模,项目于去年2月开始试产。

    笔者在占地1500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看到,厂房内臭氧灭菌系统、高压锅炉杀菌设备、自动拌料装袋机器等一应俱全,四五个农户拉着斗车,将经过灭菌接种的菌包运到发菌室,开袋上架进行发菌。

    “我们合作社现在每月产菇2万斤,年利润可达60多万元,社员光靠种菌的收入每年有5万元。另外,我们还将菌包生长管理和出菇环节交给合作社外的农户生产,争取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食用菌种植中来,这些农户每年可以增收3000—6000元。”叶伟东介绍。

    该村扶贫工作组通过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利用政策性金融政策,发挥金融服务的杠杆效应,给予合作社贷款每年2万元的贴息支持,由此成功撬动了合作社成员联保贷款30万元发展规模化种植。

    此外,帮扶单位还筹资40万元成立嶂下贫困户发展基金,为贫困户每户提供5000元的“三免”(免息、免抵押、免手续费)发展启动资金。目前,已办理36户共18万元发展基金,有效解决了村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帮扶单位还注重乡村规划,整合涉农资金,发动社会资金,着力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目前,嶂下村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这让产业项目的发展基础也更加坚实。据悉,嶂下村是全市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最多的一个村。三年来,嶂下村投入约1000万元,建设村道7公里,绿化村道10公里,改造危桥1座,建设水渠6.4公里,清淤和修复河道3公里。

    据统计,截至目前,嶂下村共开展产业基地、农田水利、道路等36个村帮扶项目、877个到户项目建设。通过帮扶,嶂下村2015年到目前为止,村集体收入达到11.35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1000元以上。

    持续造血让农民守得住富裕

    嶂下村已从一个环境脏乱、道路难行、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村,变成村容整洁、村路基本实现硬底化、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就业的新农村。该村在广东扶贫开发新潮下的市场化试验可圈可点。嶂下村的扶贫,不仅仅是让贫困户脱贫,更探索出一条引进市场机制、注重以“造血”促成长效脱贫的路子。

    其实,多年前嶂下村就曾是扶贫对象,但由于此前采取的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市场机制,因此该村的贫困状况也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在程学勇等扶贫驻村干部看来,要探索出一个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必然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认为,嶂下村目前的尝试不啻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典型案例:“在这里,政府做了政府该做的事:建基础设施,确保民生底线福利。企业做了市场要求做的事:用现代市场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整个河源,注重以市场手段来激发造血功能,也成为新一轮扶贫的显著特征。

    项目帮扶作为提升扶贫“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之一,截至今年9月底,河源全市各级实施贫困村扶贫项目4380个(平均每个贫困村15.48个),投入资金近7亿元,目前产生效益1.68亿元。实施贫困户扶持项目超40万个、投入资金近18亿元,项目实现总收入超8000万元,平均每户贫困户因此增收2846元,人均增收686元。

    嶂下村和横径村的扶贫实践,是河源在广东扶贫开发新潮下的有效市场化试验。笔者发现,在阳江、清远等南粤多地,遍布“市场扶贫”的火花。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大胆利用市场意识求新变,成为了不少单位帮扶工作思想的指挥棒。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