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领袖人物
先锋人物
名星人物
责任大使
侨界领头羊
扶贫志愿者
扶贫状元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王晓波︱广东报道

  王清明 是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驻三排村扶贫工作组成员。他是2010年3月份来到三排村的。

  三排村是连南 瑶族自治县三排镇 的一个全瑶族村落,全村面积15.2平方公里,全村共599户2357人,贫困户145户46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82户,低保、五保户共63户。连南县 是广东省最贫穷的县之一,而三排村是连南最为贫穷的村落之一。

  回顾近一年的工作,王清明说,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到连南扶贫开发,最光荣;能让贫困户脱贫,最开心;不扎实漂浮待事,最不该;贫穷不知勤致富,最伤心。”

  他是如此想的,也是如此做的。

你要爱上这份工作,才能待得住

  “没来三排村之前,我知道这个村特别穷,但是,我实在没有想到这个村竟然会那么穷。”王清明说。

  采访三排村的那天下午,王清明带我们走了走三排村,探访了几户人家。借此,我们详细了解了这个神秘的瑶族村庄的历史与现状。

  据村民介绍,他们是在战争年代,为了躲避战乱,逃到这个偏远山区的,而至于是哪一场战争迫使他们背井离乡,似乎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楚。总之在他们的印象里面,他们世世代代就在这里,他们的根就在这深山里。

  三排村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再加上石灰岩地貌,难以蓄水,使这里的农业生产完全是望天收。据村长盘亚头哥介绍,村人均水田只有2~3分,种水稻是不够吃的,需要在山地补种一些玉米、花生、黄豆等农作物。由于缺水,许多村民只能饮用池塘中不卫生的水。因病返贫的村民占当地贫困户近三成。“有一些家庭,全部家当加起来,也没有1000块钱。”王清明不无感慨地说。

  三排村在高寒山区,从远处望去,些许民房散落在半山腰上,甚是惬意,而当真正步入其中,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效果。

  这里的房屋建得很矮,墙体斑驳,房顶上瓦片凌乱,不少房子的屋顶和墙壁上有些许裂缝,真使人担心一场风雨就把这简陋的房子掀倒。室内的景象并不比外面美观,我们参观了一栋瑶族阿婆的房子,大白天的,进到屋里面却是一片漆黑,室内乱糟糟的,灶膛、桌椅、柜子、柴火等放置无章,简直找不出一个落脚的地方,旁边一个更窄的房间,门只能半开着,门后堆满了沙子、水泥、麻袋等,麻袋后沿墙辟出一条窄巷,巷后才摆了一张小小木板,就是阿婆的床,床上的棉被早已破旧不堪。凭借屋顶上的裂缝,照进室内的一点微弱的光,我们才能依稀辨出室内的陈设。

  据王清明介绍,三排村总共599户人家,但像这样的土屋危房就有360多户!

  王清明坦言,刚来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情况,他很着急,压力也很大。在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调研、思索之后,他才终于找到了这个贫困村的脱贫之路。

  “在三排村扶贫,比在单位上班辛苦多了。”王清明说。是啊,三排村的条件如此艰苦,作为一个在城里呆惯了的扶贫干部,要舍弃都市里舒适的生活,忍受远离亲朋的寂寞,可真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能坚持下去吧。

  当然,王清明坚持住了。他说,“你要爱上这份工作,才能待得住。”王清明喜欢用八个字概括他的扶贫心态:“用心扶贫,用情做事”。

  他确实是把自己的一切都扑到了三排村。他经常是三周才回家一次,不是不想家,实在是这里的工作太忙放不下。

  那天下午,王清明带我们看了他一手打造的三排村种桑养蚕基地、养猪场、油茶基地、红芋头基地。所到之处,他无不洋溢着笑容。在看到村民沈三一五家的猪长得白胖时,他还不禁动情地说:“看到猪崽长得这么好,我就高兴。”语气里满是自豪与欣慰。

一个不同寻常的“地主老财”

  地域不同,风俗各异。连南县的村民多少年来习惯了晚出晚归。这里的人习惯于早上10点多钟出门耕作,然后一直工作到晚。而刚到三排村的王清明却怎么也想不明白,都这么晚了,他们为什么还不到田里去,自己不积极主动怎么才能脱贫啊。

  连南县扶贫办主任黄火兴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王清明刚刚带领三排村搞种桑养蚕时,村民们似乎并不热情,每天都慢悠悠的,10点钟才下地。军人出身的王清明,实在是看不惯村民的拖拖拉拉。他想不通为什么给自己赚钱还这么磨蹭呢?

  于是一天早上,王清明演起了“周扒皮 ”,挨家挨户地喊起床。以后的日子,他比公鸡还准时地喊大家起床劳动。就这样,在连南扶贫工作队之间,王清明获得了“地主老财”这个有趣的绰号。

  当我们问到王清明这一细节时,他还是那一副招牌式的笑容,只是自豪地补充道:“现在不用了,村民们尝到了种桑养蚕的甜头,自己就赶早去下地啦。”

  现在想来,或许周扒皮和王清明的最大区别就是,周扒皮是一个只想着自己腰包鼓起来的真正的地主老财,而王清明却是一个真心希望全村人的腰包都鼓起来的“地主老财”。

  据村长盘亚头哥介绍,王清明的电话是对所有村民公开的,许多村民会在晚上8点到10点,以及凌晨四五点钟给他打电话。只要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王队长。而王队长也总能尽快解决问题。比如,有一家的猪生病了,王队长就连夜找来兽医给猪治病。为了群众利益,他是毫不含糊的。

  王清明在三排村只不过待了大半年,可村里所有人都认识他。我们在三排村的半天时间里发现,村民们见到王清明就打招呼。有一个村民刚买了几个苹果正要回家,看到王清明在,就执意要给他吃,王清明推辞了许久,才把那个村民送走。“时间长了,都有感情了。”王清明笑眯眯地说。

  这个“地主老财”还特别重视村里孩子的教育问题。2010年8月31日,王清明和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副局长何建华 一同将他们单位全体职工捐赠的7.6万元善款捐给了村里的学生。全村在校的13名大专学生每人2000元,在校的8名本科学生每人3000元,6名考上清远市一中的学生每人1000元。

  发放助学金那天,孩子和家长都去了。“散会后几名家长握着我的手,激动得眼泪快流出来了,说正愁为孩子上学找学费,我们为他们解决了,今后一定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感谢你们……”王清明说道。

  “我们就是要支持教育,鼓励孩子们上学,只有思想脱贫了,致富才有保障。”王清明总结道。

  还有一个算不得小事的小事。据村长盘亚头哥介绍,王清明开车在路上的时候,只要遇到自己村的村民,他就会载他到目的地。“如果让村民们自己走的话,需要两个多小时,而如果开车载他们的话,只要半个小时就可以了。”王清明说。

  事情可能很小,但是情谊却很重。

王清明式扶贫

  我们到了三排村之后,王清明就开始喋喋不休地向我们介绍他的四大脱贫项目,那就是种桑养蚕、养猪、种山茶、种红芋头。那些有关种养的数据似乎都早已经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讲起来真是滔滔不绝。

  他说他们单位投入122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的生产启动资金。目前已种桑295亩,新建和改建桑房3610平方米,带动32户贫困户;种芋头(红芋头)190亩,带动50户贫困户;改造老油茶1000亩,使190户农户受益;发展带动82户贫困户养猪,无偿帮扶每户500元建猪舍经费和提供10条猪种苗。

  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个在蚕桑基地劳作的村民。

  沈三一五正摘桑叶回来,他头发蓬乱,脸上爬满皱纹,见到我们只知道憨厚地笑。他敞怀穿着一件深蓝色外套,里面的灰色毛衣上点缀着几个大大小小的裂洞,许是穿了很长时间吧。他告诉记者,他种了10亩桑树,养了两间蚕,才两三个月时间就已赚了8000多块钱。此外,他还种了芋头,养了12头猪,而此前他们家一年也就千把块钱的收入。这样算下来一年一万多块钱不是问题!王清明说:“别看他现在衣服这么破,今年过年肯定要买新衣服了。”

  见到我们时,沈瑶六贵尔正与老伴在蚕房里忙着,他告诉记者:“我也养了蚕,种了芋头,养了猪,我种了10亩桑树养蚕,才两个月已经出了4批(蚕茧),第一批赚了600元,第二批赚了900元,第三排和第四批赚了1600多元。两个月时间里仅种桑养蚕收入就达到了4800多元。”

  当我们向王清明提出蚕桑销路的质疑时,他拍着胸脯说,销路绝对没有问题,我们已经跟蚕桑公司谈好了,保底价8块,高不封顶,今年蚕桑市场好,现在已经涨到十三块五啦。猪肉啊、芋头啊、山茶油啊,我们都安排好了销路。

  去看三排村的养猪基地时,王清明还得意洋洋地向我们介绍养猪技巧。他说猪这个东西是认窝的,轻易挪动地方容易生病。他还说猪圈盖好之后不能马上让猪进去住,必须隔上几天,严格消毒。喂猪也有讲究,必须按时按量,猪饲料放太多太少都不好,猪饲料泡好之后,不能马上给猪吃,要等上二三十分钟……

  如今的王清明,不仅熟悉三排村的每一家每一户,甚至每一个人;他学会了种桑养蚕,甚至比当地农户手艺还好;他的养猪技巧比当地农民还多;他了解农副产品的行情,总是希望村里的土特产能够卖个好价钱;更重要的是,他还学会了种田,他还经常与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当真是群众身边的省城领导。

  当我们问到,你的扶贫模式是如何建构起来时,他说,扶贫关键要因地制宜,这个地方是石灰岩地貌,缺水,种传统水稻肯定不现实。另外,这里几乎找不到一块成片的地,他们就征求专家意见,在石头缝里找地,利用红芋头、桑树耐旱的特性,搞起了红芋头种植基地和种桑养蚕项目。

  其实在王清明寻找工作突破口时,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他没有提到。早在2007年,省民族宗教委就来到了三排镇连水村搞扶贫,如今这里的扶贫工作早已取得突破,正往小康的方向迈进呢。王清明刚来三排的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角色转换还有点不大适应,为了能够取得工作的尽快突破,他经常向省民族宗教委的张宏开副处长请教。更有趣的是,他还经常偷偷摸摸地跑到连水村的地里拍照,生怕张处长有什么脱贫秘笈没有告诉他。

王清明的扶贫日记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记日记多少显得有些另类。而王清明自从来到三排村之后,就开始认真记录自己每一天的扶贫生活。

  在我们的再三央求下,他才同意给我们看一下。他的日记很简单,每天的记录不过几百字。看了几页日记,我们都不禁唏嘘,王队长这么忙啊。

  王清明8月31日的日记记载,他从早上7点一直忙碌到晚上7点。

  上午7:20,到三排村小学,为“广东省烟草专卖局捐资助学仪式”做现场准备。

  上午8:30,会议准时召开,会议进行了两小时。

  上午10:30,回村委会,与村委总结会议情况。

  下午2:10,到县建设局,请张设计师为村委会办公楼设计门楼。

  下午4:00,到县畜牧站办公室 ,请他们为村民上一堂养猪知识课。

  下午5:00,到猪场为村民选购猪苗。

  晚上7:00,回到住处。

  如果没有看过王清明的日记,我们会以为他三个周回家一次应该是好好休息的。谁知道,回到了广州,他还是不得闲。

  王清明8月20日的日记写着:

  “我们12点到达广州,中午在景星酒店吃饭,与广州汇浦饲料公司的陈经理洽谈购买猪饲料事宜。因我们村养猪多了,需要长期的饲料供应商,事情基本谈妥,请他们先送10吨左右试一试。”

  “1:30,我们(王清明以及其他几位连南扶贫干部)分别到二沙岛、天河城、广州大道北购篮球队队服,因我们省直单位在连南扶贫的成立了一个球队,叫‘扶贫双喜联队’,准备参加连南县机关篮球赛。”

  下面的记述,感动了我们所有参与连南采访的记者,他这样写道:“下午3点,我到省人民医院,看望住院的父母亲,母亲病重住院已经四天了,之前在湖南老家住了十多天医院,治不好,且越来越严重。因我走不开,我请妹夫到老家将父母接来广州,直接入院,90岁的父亲因心脏衰竭 ,生命垂危,经抢救,脱离危险,回家吃药治疗。88岁的老母亲开始的时候病因不明,肚子痛得厉害,非常痛苦。父母病了好久了我都没来看一下,受到家里亲人的指责,但父母理解我,特别是母亲,见到我精神好了很多。我在医院陪到下午6点,交代了一下我姐,就回到林和西横路,吃了点快餐,就回省局办公室,为省公司陈副经理周五到省委汇报扶贫工作起草汇报材料,至晚上11点53分离开办公室。坐的士再到省人民医院看望母亲,因母亲明早做肠镜,要吃泻药,母亲体弱,吃下泻药后十分痛苦,我心里也很难受,陪到凌晨2点30分我回家,因明早我要参加单位组织的一年一次的体检,太晚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回到家洗完澡已经4点了。”

  王清明说,记日记是为了记住每天干了什么,更是为了鞭策自己每天都要做事,每天都要有进步。

尾声

  采访三排村那天傍晚,在告别王清明后,连南县扶贫办的房叶华 神秘地问我们,你们猜王清明多大岁数?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四十多一点吧。房叶华笑道,猜错啦,王清明今年可有54岁了。众人哗然,54岁的人了,看上去只有四十多岁。

  看来,这真是一个乐天达观的人。不仅于此,他身上还有老农民的苦干、小商人的精干以及军人的爽朗。相信这样一个干部一定能够带领三排村走出贫穷,走向小康。

王清明日记摘选

  3月30日

  早上在住所,我下了两碗面条,和小胡各吃一碗后,8点20分就出门,先到县扶贫办要有关扶贫资料,再赶到三年洞种桑地。天下着小雨,我到地里,那里有几户农户正在种桑,就和他们种了一会儿,发现已经种完的其他农户地里散下许多剩下的桑苗,发苗是根据面积发的,为什么会剩下这么多呢,我马上赶到村里了解情况。村长告诉我按距离20cmx65cm每亩应种5500棵左右,剩下桑苗肯定是种稀了,就要拉皮尺跟我到地里去。

  当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我们在村里吃了口饭,再赶到地里,尺一量,多数是30cm或40cmx80cm甚至x100cm。马上叫他们补种,村民说补种每亩要给他们100元钱,自己的地种下收获是自己的还要补他们钱,人都给气死。我即找镇里的领导,要求他们配合我们抓一抓管一管,他们答应配合。

  5点10分从镇政府回县城吃饭,晚上在另一村扶贫的华侨信托的同志到我们住所,谈了一些情况,同感扶贫工作的难处。晚上9时,他们离开。这时镇里的李镇来电话,说镇里的罗书记叫我们去谈一谈,我向他们汇报了当今种桑树的一些情况,他们要我们耐心些,慢慢来,这里的人就这样,劳动技能比较差。24点我们回住所睡觉,明天还要工作。

  今天下雨,我们一身水一身泥,真是有些累。累都不怕,最怕村民不配合,见不到成效。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