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扶贫要闻
   
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系列报道之一 河源榴坑村:“幸福安居”摆脱村民后顾之忧
加入时间:2012-10-16    来源:南方日报

       
                   榴坑村贫困户张素琴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成为蔬菜种植基地的散户

    南方日报讯  2007年年底,汪洋书记在指导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时提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政策,正式开启了广东扶贫攻坚战。多年来,广东激活各种扶持政策,巧妙地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数千贫困村的面貌变化日新月异。

    扶贫“双到”与“幸福安居”工程的有效结合,就是推动扶贫工作的有力措施。建设幸福村(居)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八大行动计划之一,这项工作的成效如何对幸福广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推动幸福村(居)建设,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联合推出《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系列报道。我们将从全省300多个整村推进的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中选取村庄进行驻村调研采访。记者分兵多路,驻扎粤东、西、北村庄采访,通过暗访与明访,我们力图通过细节故事,展现幸福村居建设以来农村所发生的变化。

    “有女不要嫁榴坑,山高地瘦得人惊,温饱问题难解决,羊肠小道爬终生……”

    这首流传已久的打油诗,讲述的是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榴坑村。汽车从河源市区出发,在蜿蜒的盘山公路绕过98道弯,终于到达村里。“实在是太穷了!”三年前,当对口帮扶的省公安厅驻村干部陈海来到这里时,不禁如此感慨。

    榴坑村的脱贫从安居开始。3年间,广东省公安厅累计投入资金712.33万元,其中176.8万元用于帮助该村103户农户改建新房。为村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房子盖起来了,基础设施变好了,村里经济活了……如今,走进榴坑村,那首打油诗已经成为历史。村民充满嬉笑的口角,描绘的是三年来村里逐渐走向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

    穷山村的新房子

    在土地上流了一辈子汗水的曾远豪未曾想到,已经63岁的他居然还能住上新房,他用“老土”的文字,写下“今日虽能避风雨,永久感谢公安厅”的对联

    9月28日,中秋节前夕,榴坑村凉风习习。

    车辆在山间穿梭,喇叭在山涧回响,外出游子们开着摩托车或私家车返乡团聚,原本寂静的山村人气渐旺。

    “年年都回家,这两年特别不一样。”返乡过节的村民说,一向戴着穷帽子的榴坑村,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变化:“穷山恶水变成了山清水秀,泥土瓦房变成了红砖水泥房。”

    “以前很多是泥砖房,经风吹日晒已变成危房,现在终于盖起结实的红砖房。”在东莞打工、两年来第一次回家的曾建民指着村道旁刚建好的新房感慨地说:“我们在外地打工,哪里有这么好的房子住啊!”

    榴坑村四面环山,距镇政府有15公里山路,村民居住分散。“以前我们住的是泥瓦房,好一点的是红砖房。”60多岁的曾伯回忆说,冬天不抗寒,夏天怕台风,因为漏雨潮湿,一些村民落下风湿的毛病。很多人奋斗一辈子,就希望能住上新房,有些人则终身遗憾。

    沿着村道步行,很多破旧的瓦房已经坍塌或被拆除,旁边拔地而起的红砖水泥房,正映衬着村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63岁的曾远豪正坐在新房前织竹具,听见记者来访,他笑着邀请记者到家里坐坐,热情地介绍新房的布局:“看看这房子多宽敞,三房一厅共120平方米!”

    曾远豪是榴坑村特困户之一,他和老母亲住在祖上传下来的百年破土屋里,“每逢刮风下雨,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土屋随时有坍塌的危险,早已成为危房。曾远豪说,从懂事起,他就在几分薄地上辛勤耕作,但由于种地积攒不到钱,即使他洒了一辈子汗水,也没能盖新房。

    “村里曾有超过一半的农户居住在破旧的泥房!”村主任邹忠文说,因为村民收入不高,房子年久失修,村民住得不安,“每年都期盼着能建新房。”但建房材料价格每年都涨,盖一座红砖房至少要4万元,一些看不到希望的村民陷入绝望,变得消极,“靠贫困户自己盖房,几乎是不可能。”

    “农民最关心的大事就是盖房子。”省公安厅扶贫驻村干部李同德告诉记者,扶贫工作组在调研中获悉,“要想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得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009年10月,省公安厅和榴坑村委会确定首批8户危房改造贫困户。3年来,省公安厅共投入资金176.8万元,帮助该村103户农户(其中非贫困户29户)改建新房,目前已完成改建98户,还有5户即将完成。

    和其他贫困户一样,曾远豪也获得了2万元的补助,“真的未曾想过,我一把年纪了,还真的有盖房的希望。”他感叹说,村民有了补助,就有盖房的动力。

    今年春节前,曾远豪和老母亲住进新房,他在大门口写下一幅对联:今日虽能避风雨,永久感谢公安厅。他说自己虽然只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但想用最直白的文字来表达对扶贫工作组的感谢。

    安居燃起致富热情

    尽管政府的补贴不够盖房,但安居工程却点燃了村民致富的激情,哪怕是借钱盖房,村民也有信心通过勤劳致富还款

    方圆六七公里的榴坑村是省定贫困村,有331户1600多人,全村耕地资源贫乏,人均耕地面积仅约1亩,村民经济收入渠道少,共有贫困户131户610人,超过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2008年,榴坑村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仅1341元。

    村主任老邹告诉记者,对于村里的贫困家庭来说,能解决“衣、食”就已经很不易,至于“住”和“行”在两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梦。

   “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我们村。”部分村民因此很受打击,日子过得很消极,有些村民干脆就靠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寄钱回家当生活费。

“房子是‘根’,是温暖的港湾,是幸福的依靠。”李同德说,省公安厅把改造危旧泥砖房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我们把它摆到扶贫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来抓。”扶贫工作组先后6次逐户走访全部居住在危旧泥砖房的农户,经常是一整天泡在村里,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

    李同德透露,当初启动“安居工程”项目时,省公安厅党委和村委会经过研究,将贫困户分为两类,一类每户补2万元,二类补1.8万元。“这些钱虽然不够盖房子,但却引爆了村民的盖房热情。”

    赖治强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一家四口以前就挤在泥砖房内。2011年,在获得18000元的建房补贴款后,他自掏一部分,并向亲友借了3万多元,把原来的泥房建成了一栋高二层半,面积达270平方米的钢筋水泥房。

    实际上,不少贫苦户虽然借钱盖房,但却也激发了他们的致富热情。村主任老邹说,不少贫困户算过账,沿着扶贫“双到”的产业走下去,三四年内还清债务是有信心的。

    以往单纯依靠种植水稻的村民,找到了产业化的致富路。2011年,蔬菜基地充分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榴坑村的贫困户中,有27户出租了土地,50多户参加了“基地+农户”的生产,种植面积90.3亩,农户增收13万元。

    “安居”夯实“乐业”基础

    村民解决了安居之忧,齐心勤劳致富,村庄经济发展,村民的居住设施逐渐完善,贫困村的发展渐入良性循环

    房子建起来了,产业慢慢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迫切需要改善。

    羊肠小道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由于一直都是黄泥路,村民出入十分不便。村主任邹忠文对此感慨良多,在他的记忆中,有一次,父亲挑松香去镇上换化肥,回到半路时突然下起大雨,天黑了还没回到家,当他回到村口时,肩上挑着的化肥早已被雨水化成浑水,“父亲眼眶中流出辛酸的泪水,让我永生难忘。”

    2009年,省公安厅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和筹集资金196万元,完成8.1公里的村道硬底化工程。今年,工作组还准备投入12万元,在村中心地带安装30盏太阳能路灯。村里通水泥路后,不少村民拿出积攒的钱,购买价格两三千元的摩托车,“骑摩托车到镇里很方便,不用一个小时就到了。”邹忠文说,村民有钱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不仅要住上新房,还要住得方便,住得舒服,住得幸福。”李同德说,为了让村民们真正实现“安居”,扶贫工作组还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将村民的家打造成“幸福堡垒”。

    记者注意到,在榴坑村,家家户户楼顶均安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那是为了环保和节约村民的时间,我们帮他们安装了热水器。”驻村干部陈海说,省公安厅共投入37.2万元,资助124户贫困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邹忠文告诉记者,以前没有自来水,村民需要走20多分钟的路,到露天的泉水潭去挑水。村民在省公安厅的帮扶下,齐心组织建设自来水工程。如今,村民只要在家拧开水龙头,就能喝到甘甜的泉水。

    贫困户曾瑞祥挑了半辈子水,“从未想过会像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他拉着记者的手来到新家,径直走向水龙头旁,拧下开关,看着山泉水“哗哗”地从水龙头里流出来,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是吃水不忘引水人。”

    “我们的‘安居工程’让村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生产,抛开包袱放心致富。”李同德对记者说,做实“安居”工程是夯实“乐业”之基础。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与榴坑村一样,扶贫“双到”让广东不少贫困村初步脱掉“贫穷”的帽子,在产业链上勤劳发展的村民和村集体,逐渐将生产的资金投入到生活设施的建设中,村庄发展迎来“生产-发展-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时机。

    专家视点
    安居工程要结合农民生产方式

    作为广东省扶贫“双到”工作的重要内容,“幸福安居”工程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从政策层面上来说,这项工作对落实城市扶助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对促进农村走向富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这项工作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获得了实际利益。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这项工程中有一些问题也值得注意。首先,在开展这些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例如有些农民可能并不喜欢住楼房,有些农民可能觉得政府建的房子不符合农村风水习惯等,这些都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因此,促进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需要充分尊重和科学合理地引导农民。

    其次,在开展“安居工程”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有些地方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政府帮偏僻地区的农民将房子建到交通较方便的地方后,农民还是跑回原来的地方去居住,比如政府帮农民建好新房后,由于农民外出打工,家里的新房仍然常年空置等等,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当前农民生产方式的一些现实问题。

    因此,我认为,要促进“安居工程”的全面有效推进,更重要的是各方面的配套都要跟上去,这不仅包括农民的生活环节,也包括农民的生产环节,不仅要帮农民“安居”,也要让他们“乐业”。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