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扶贫要闻
   
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系列报道之二 清远中洲村:“在农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加入时间:2012-10-17    来源:南方日报

                      
  中洲村金银花种植基地占地294亩,预计明年将产出金银花


 范屋村民小组长范建国现在是“中洲村养猪基地”的管理员

    南方日报讯  90岁的陈运棋拿出一张竹椅,静静地坐在家门口,看着村口进进出出的车辆,他感慨地说,他们这一辈老人很少到村外面去看看,“外面不知道如何,但我们村却变化很大。” 

    陈运棋是中洲村的五保户之一,在穷山村折腾了一辈子的他没想到,年老时不仅能够获得低保补助,在“幸福安居”工程政策的帮助下,他还盖起了一栋二层楼新房。 

     中洲村位于龙颈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23公里,距离县城40多公里,是一个边缘贫困山区。3年来,对口帮扶的省国资委累计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使该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超过20万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超过7500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危房改造全部完成。 

    如今,在享受基础设施服务时,村民明显感觉日子过得更有滋味了。当然,他们也还有更高的期盼,比如孩子的教育问题。 

    破解“六难”修复村庄基本功
 
    从“办公难”、“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住房难”和“卫生难”着手,破解村民所着急的“六难”,让村民感受到最直接的幸福。 

    从清远市区出发,经过40多公里路程,记者终于来到中洲村。该村有16个自然村小组共2823人,水田面积仅948.3亩,人均耕地面积0.33亩。全村67户贫困户中,只有30户是有劳动能力。 

    由于地处偏僻,村集体经济薄弱,在村民的口碑里,扶贫“双到”以前,中洲村村委会除了给村民开一些证明文件外,很多公共服务职能都逐渐衰弱,甚至缺失。 
 
    50多岁的村民陈生对此深有感触。“有本事的人都往外跑,村里道路、垃圾等基本都很少人搭理。”陈生举例说,村民以前靠挑水,一直盼望着能喝上自来水,“每年我们都提这个事情,最终都没有什么结果。” 

    “村集体都穷得叮当响,怎么还有钱去搞基础设施建设?”中洲村支书范太阳感慨地说,扶贫“双到”以前,村委会的大楼破旧不堪,“雨天还要在漏雨中开会啊!” 

    在中洲村,每到夏收秋种的时候,不少村干部都会因为协调灌溉纠纷而头疼。据统计,每年因灌溉问题引发矛盾和纠纷达50多起。“没办法,水就那么点,水渠年久失修,大家都不够用,无论怎么协调都不好做。” 

    村民范老伯激动地说,对村庄发展失去信心,使一些贫困户慢慢堕落,一些贫困户甚至靠赌博过日子,“如以前风靡的六合彩,还有打麻将等。”结果陷入了“越赌越穷,越穷越赌”的恶性循环。 

    3年前,对口扶贫的省国资委经过调研发现,中洲村脱贫形势不容乐观:“集体经济靠政策、村民收入靠打工、基础设施靠老本!” 

    省国资委的驻村工作组负责人王青枝向记者透露,为了恢复村民的信心,省国资委从“办公难”、“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住房难”和“卫生难”着手,破解村民所着急的“六难”,修复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感受到最直接的幸福。 

    “我们村不仅有水泥路了,还有路灯,文化广场,篮球场……”10月10日下午,范太阳带着记者,一一给记者介绍村里的变迁。当走到一处垃圾池边时,他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垃圾已经告别“靠风吹”、“靠水冲”的历史,随着村集体收入慢慢上来,村委会的基本服务功能逐步得到修复。 

    “每年春节前,村委会都会开会,自然村村长过年都有利是发了,虽然不多。”说道此处,随行的村干部不禁露出笑容。 

    利益共享机制做大扶贫产业 

    在扶贫“双到”工作中,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应该是利益共同体,采取利益共享机制,调动村委会和村民的积极性 

    2010年前,中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2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下,其中,村民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有72户198人。 

    “以前我们村里真的是一穷二白。”10月10日,当了近十年村干部的赖亚芬告诉记者,村里地处偏远,虽有比较丰富的资源,但却一直难以利用,村两委班子绞尽脑汁,但村里各项事业发展缓慢。 
 
    “村里基本没有经济产业。”赖亚芬说,很多村民失去了发展信心,选择了外出打工,甚至有些村民赚钱后,宁愿到外村买地建房,也不愿意再回到村里。 

    贫穷一度让中洲村“两委”焦虑不已。几年来,尽管村干部为村里发展东奔西走,但却收效甚微,每次听着村民的埋怨,村干部也感觉抬不起头。 

    直到2010年,省国资委成为对口帮扶单位,中洲村悄然发生改变。 

    中洲村范屋村民小组长范建国说,村小组集体收入几乎为零。2010年底,省国资委投资近30万元,范屋村提供土地,建起“中洲村养猪基地”。养猪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可存栏量800头,年纯收入定在10万元左右。 
 
    范建国说,猪场由他和一位村委委员管理,并聘请了两位本村贫困村民打理,除去成本,一年下来,村委会和村小组都能有几万元的集体收入,彻底结束了村集体收入为零的历史。 

    更让中洲村村民感到骄傲的是,村里的养鸡场和金银花基地。 

    “养殖业见效快,种植业收益期长,我们采取种养结合,短期和长期脱贫相结合的方式,稳定地帮助村民脱贫。”王青枝说。 

    10月10日,记者来到村小学校舍看到,这个闲置多年的校舍被改造成“中洲村集体养鸡场”,操场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鸡苗。 

    据介绍,省国资委在扶贫工作中,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每人免费提供100只鸡苗,派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指导,还集中组织办技术培训班。“第一年,每只鸡提供10元饲料,第二年减半,第三年由贫困户解决饲料。” 

    “通过养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每年也达几万元。”赖亚芬说,全村每年养鸡达2.5万只,除去每只鸡给村委会3—5元左右,其余利润归贫困户所有,“村民的和村委会的利益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大家都想把鸡养好。” 

     “感觉这样做会公平点,减少很多矛盾。”王青枝说,在扶贫“双到”工作中,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应该是利益共同体,因此,采取利益共享机制,能够调动村委会和村民的积极性,做大做强脱贫产业。 

    中洲村的金银花基地也采取了利益共享的模式。目前,该村建起300亩的金银花基地,并通过股份制的形式推进,省国资委提供启动资金60万元为贫困户入股,村委会和村民则以土地入股,贫困户、村委会、村民按照4∶3∶3的比例分红。此外,省国资委还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村民在种植金银花1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500元奖励。 

    “我们考虑到贫困户没钱也缺乏土地,因此由我们提供启动资金入股,以后几十年都有分红。”王青枝说,不过,要形成产业规模,必须集约土地种植,因此,允许部分有地的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参与项目建设,“既减少了征用土地的成本,避免了租用土地的潜在纠纷,也使全体村民享受到帮扶成效。” 

    “金银花今年开打了,按照正常情况,每亩产值在6000元—9000元之间,到时一年的产值将近20万元……”谈及村里未来的发展趋势,村支书范太阳充满信心。 

    据统计,3年来,中洲村产业脱贫效果明显。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不到1500元,到3000多元,再到7000多元,而今年则预计达到9000元。中洲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也突破20万元。 

    “腰包鼓了,腰杆直了” 

    记者在中洲村村口的杨梅垦看到,70多栋房子焕然一新。村民现在很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希望村里出大学生 

    “每个月低保有378元,加上新农村养老保险60元,每个月能领到400多元……”陈运棋没有想到,作为村里的五保户,他不仅实现老有所养,而且还盖起新房。 

    “终于成‘家’了!”他的弟弟陈生感叹地说,以前家里很贫困,那时还是生产队的时候,父母又病了,哥哥一人扛起家里的重任。 

    10月10日,记者在中洲村村口的杨梅垦看到,陈运棋的新房是两层楼,经过他弟弟的打理,房子正在装修。一眼望去,旁边一排房子依偎在青山下,70多栋房子焕然一新。 
    
    据了解,在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的同时,中洲村将贫困户危房改造与该工程联系在一起。全村20户贫困户,除了8户是原地拆建外,剩下12户与其他67户非贫困户一起,统一搬到新村。“贫困户只需要出2万元,剩下的全部由省国资委补贴。”据悉,2011年,省国资委共投入160万元用于该村贫困户危房改造。 

    走访期间,村民除了讲述住、行的变化,还提到孩子的变化。“以前穷,觉得孩子不管读书好坏,毕业了就出去打工,帮家里减轻负担,但现在不一样了!”范太阳说,村民现在很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希望村里出大学生。 

    “今年我们每位读书的小孩子都可以获得100元的资助。”范太阳告诉记者,扶贫单位投入约10万元,为村小学建立图书馆、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学校的教学设备获得更新,包括电脑等。“学校还建立了奖励机制,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教学优秀的老师都有奖励。” 

    “扶贫先扶志!”王青枝说,精神贫乏比什么都可怕,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致富,而是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作怪。因此,他们在扶贫工作中,通过初步尝到均等服务的甜头,让村民感受到尊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在农村也可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了。”一位村民在聊天中调侃说,“村民的腰包鼓了,腰杆也直了。”现在农村也很现实,老百姓除了吃好住好,还希望医疗、教育等也跟得上,不要落在城里人的后面。 

    专家观点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教授: 

    要富腰包也要富脑袋 

    对一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来说,农民最关注的还是增收致富问题,因此,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生活质量更有保障,我认为这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的基础。 

    当然,这并不是说收入增加了农民就一定会幸福,由于国家对农村投入长期偏低,当前有很多农村仍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教育服务落后等问题,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因此,要改变现阶段一些农村贫困落后的局面,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农村发展创造条件,其实现在很多农村都拥有充足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制约他们发展的,恰恰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和对发展方向的迷茫。 

    事实上,我们开展的定点扶贫工作,也就是为了打通这个环节的问题。扶贫单位更多时候应该扮演为村庄发展指路的角色,当然,在这个指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的创新,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要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生活更有尊严,除了外界力量的帮扶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帮助他们实现自立,不仅要让他们腰包富起来,更要让他们脑袋富起来。 

    其实很多地方的农村,农民之所以贫穷,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上的贫穷,“等靠要”的思想、不思进取的思想,都制约了农村的脱贫致富,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扶贫,也应该是一个思想扶贫的过程,在推进公共基础设施过程中,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必须跟上,不然一条路修好了,村民不去爱护,没两年就坏了,一个产业搞起来了,村民不去经营,两年就搞不下去了,这样也会对整个扶贫效果产生影响。 

    我认为,扶贫并不意味着只是加大资金、技术上的投入,更重要的,还要为农村建立一套良性发展的机制,能够保障农村的持续发展,这需要我们作出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乡村手记 

    修复基层职能助推村庄发展 
  
长期以来,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农民的物质不仅无法保障,而且还无法享受到城市化后的公共服务,因此,不少农民感叹“在农村,没前途,没意思”,话里话外,都透露出农民对生活尊严的感伤。 

    城乡差距大,如何才能让农民生活得有幸福感?中洲村的探索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省国资委在中洲村开展扶贫“双到”工作,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抓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抓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幸福指数”、“抓智力扶贫,着眼于长远发展”,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村领导班子建设、产业等方面入手,解决生活、发展难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发展是一项基本要求。而中洲村的变迁表明,修复曾经近乎瘫痪的村级经济,帮助村委恢复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责任,让农民也享受到公共服务,能够推动村庄又快又好地发展。 

    在国际消除贫困日,当我们再次关注广东贫困村时,我们欣喜地看到,3年来,贫困村的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然而,我们也意识到,这些变化离真正消除贫困还有一段距离。 

    “其实农村也不会没有意思,在农村,只要有土地,有头脑,勤劳一点,也还是有发展的。”当村民谈及留在农村还是城市时,许多人对农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正是中洲村越来越有活力的重要因素。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