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扶贫要闻
   
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系列报道之三 韶关乳源中心洞村:搬出世居深山 搬掉贫穷“大山”
加入时间:2012-10-19    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8月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73套新房的政研新村交付使用。通过整体搬迁,中心洞村的村民变成了市民,过上了好日子  


“双到”扶贫前,位于大山里的中心洞村   



搬进新村,小朋友们不仅读书方便,也有了玩耍的场所    

    南方日报讯  山,永远那么高,像一堵围墙让人无法翻越,只得年复一年守着几分薄田生活;山,还是那么大,像一个围城让不甘贫穷的人想出来,几经折腾最后却只能安于现状。  

    这里是高山深处的韶关市乳源县游溪镇瑶族中心洞村,走出去,是几代中心洞村村民共同的梦。  

    如今,通过“双到”扶贫工作,村庄整体搬迁,73户村民一起搬进了新建的政研新村。大家从“山民”变成市民,日子一下子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孩子们读书再不用犯愁,年轻人打工也各有去处,而挂念着山里那片薄田的村民,省委政研室也专门提供了相应的帮扶。  
    村民们感慨:“如果没有‘双到’扶贫,走出大山,我们想都不敢想。  

    贫困村交通不便危险四伏  

    孩子们即使到距离最近的桂头镇小学读书,也需要走很远的路。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读书,到学校附近租房,边打工边陪读。同时,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时时威胁着中心洞村的安全  

    游溪镇到中心洞村只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开车却要50多分钟;有的村民抄小路步行,一趟要3个多小时。交通不便、生活贫困,村民们多年来一直想走出大山。  

    中心洞村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候。以前,柳坑镇坐落在村口,镇街就在离村子几步远的地方。镇上有学校、卫生站、文化站,基本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中心洞村党支部书记赵天金说,那时候村民的生活比较方便,虽说不上富裕,但“还可以”。

    后来,柳坑镇合并到游溪镇,镇政府搬走了,紧接着学校也搬走了,班车也取消了。中心洞村从以前镇的“中心村”,一下变成了近乎与世隔绝的高山贫困村。  

    学校搬走后,孩子们即使到距离最近的桂头镇小学读书,也需要走很远的路。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读书,到学校附近租房,边打工边陪读。

   省委政研室第二批扶贫驻村干部周俊波忘不了一次触目惊心的遭遇,他去学校附近访谈租房的村民,途中发现了一处“猪圈”,结果走近一看,原来是间民舍,两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挤在一间阴暗狭窄的破落土房子里。  

    住在高山上,贫困之外,还常常面临危险。  

    有一年山洪暴发,雨越下越大,山上流下的水势越来越猛,住在峡谷下的邓财银一家随时面临危险。住在高处的村干部赵华看到情况不妙,赶快跑到邓财银家的对面,拼命叫喊,让他赶快出来。当邓财银一家紧急撤离后,房屋很快被山洪冲垮了一半。  

    几代人梦想“走出大山”  

    走出大山,是村里几代瑶族群众的梦想,只有走出大山才能过上富裕的日子。然而,开展“双到”扶贫工作前,村里仍有73户人家留在高山上,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中心洞村的村民意识到,待在大山里没有出路。多年前,当地政府曾组织部分村民搬出大山,但一些村民因留恋故土而留了下来,还有一些村民因没有条件而无法搬走。开展“双到”扶贫工作前,村里仍有73户人家留在高山上,守着那一片山和几分田。  

    2008年,赵天金决定带领一部分村民再次尝试走出大山。当时,37户村民倾尽所有集资29万元,在山下买了21亩的土地,开始集体建房。不过,由于这片土地是基本农田,建房违反了国家政策,即将建起的新房很快被平复。  

    日前,笔者跟随村干部赵华驱车进山,沿着蜿蜒的盘山路走了近50分钟。云雾缭绕中,中心洞村若隐若现。  

    几间矮小、破败的土坯房散落在半山腰。笔者爬了半个多小时山,才来到赵华的老屋——这比起其他村民的房子,已经算“便利”了。  
    三间主屋,外加一个猪圈。土坯堆砌的墙壁歪斜着,印刻着岁月的痕迹。屋里光线昏暗,灶火的熏染,即使是在白天,也让房屋与阳光绝缘。  

    几年前,赵华在山下租了房,“女儿要读幼儿园,山上啥也没有,必须租房子”。“从小就想走出大山,穷怕了。”赵华说,“几亩毛竹,几棵杉树,几只鸡、一两头猪,这就是我们全部的财富。”多年以来,中心洞村村民的平均年收入一直徘徊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  

    村民赵金平说,走出大山,是村里几代瑶族群众的梦想,只有走出大山才能过上富裕的日子。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缺乏资金等,这些瑶族群众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大山深处,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输血”扶贫方案被否  

    广东丝绸集团、广东温氏集团等对中心洞村实地考察后,认为其不具备发展养殖等“输血”扶贫条件。大家达成共识——要从根本上解决瑶族同胞的脱贫致富问题,不能简单套用“输血”方式  

    2009年,我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全面铺开,省委政策研究室挂钩帮扶中心洞村,不过,仅仅是确定帮扶方案,就是一波三折。  

    扶贫之初,省委政研室成立专门机构,走村入户、深入调研,摸清村里每一户村民的实际情况。这一摸底,就是一年多。  

    周俊波回忆,最初确定的方案是招商引资,在村内办企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思路就是给村子注入新血液,实现原地再发展”。  

    为此,广东丝绸集团对中心洞村进行了实地考察,然而,经过调研,丝绸集团和省政研室的驻村工作组都发现,该村不具备发展丝绸业的优势。发展丝绸业需要村民大量养殖蚕虫,养蚕需要桑叶,而大山深处的中心洞村有很多杉树和竹子,鲜有桑树。此外,中心洞村的生态环境脆弱,种植新的物种极易破坏原有环境。  

    几番商量之后,这个帮扶方案被放弃。紧接着第二个帮扶方案也遭遇滑铁卢。  

    广东温氏集团在省委政研室引介下,派出专人来到中心洞村进行现场考察。村子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植被丰富、水资源充足,但交通不便让温氏集团打起了退堂鼓。  

    驻村干部介绍,虽然现在修好了水泥路,但从山下开车到村里也要近一个小时,“20多公里的山路要走50来分钟,养殖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过高”。  

    省委政研室副巡视员陈文学表示,即使这两个方案都获得实现,瑶族村民仍在山窝里打转,他们的后代也将继续生活在大山里,“极容易会再次返贫”。  

    一番周折,大家达成共识——要从根本上解决瑶族同胞的脱贫致富问题,必须转变思路,不能简单套用“输血”方式。  

    整体搬迁“山民”变市民  

    “离土不离乡,帮扶和城镇化并举”,今年8月底,在游溪镇政府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73套148平方米具有浓郁瑶族风情的楼房正式交付,乡亲们直接从“山民”变成了市民  

    最终,“离土不离乡,帮扶和城镇化并举”的扶贫思路被摆上议事日程,中心洞村最大的问题在于交通不便,于是决定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为中心洞村建设一个新村,整体搬迁。  

    这一大胆却又实际的想法,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  

    陈文学介绍,所谓“离土不离乡”就是将中心洞村的村民从交通不便的大山里搬迁到配套设施相对齐全的山脚下,“虽然离开了大山,但并没有离开故乡,可以随时回家看看,种种庄稼,并不会缺失归属感”。  

    经过多方努力,游溪镇镇中心、镇政府的旁边40余亩“黄金用地”成为村民新家选址。  

    “按照城市小区标准建设的新公共设施,4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和800平方米的亲水广场,健身器材、文艺舞台、绿道、报刊栏等应有尽有。”省委政研室第三批扶贫驻村干部黄华超说,这里的生活和城市小区基本没有区别。  

    笔者在现场看到,新村建在镇上交通最为便利、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最为齐全的中心地段,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了73套148平方米具有浓郁瑶族风情的两层楼房。2011年7月底,新村正式开始动工,今年8月底房子正式交付,总投资近1200万元。“而这些钱如果用在原来的村子,就如石子入海,起不到大的作用。”陈文学说。  

    一套两层小楼,村民只需自筹4万元,其余的由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进行补贴。如今村民们在对房屋进行最后的装修,部分村民已经住进了新房。  

    “这样一来,乡亲们直接从‘山民’变成了市民。”驻村干部说这样才是“釜底抽薪”,让村民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有份工作,不再靠天吃饭,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村民摆脱贫困。  

    教育就业养殖一揽子帮扶  

    省委政研室专门联系委托职业院校对村民免费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并联系企业安排就业。在教育方面设立奖学金、帮助养殖户申请贷款……一揽子帮扶计划正在有序进行中整齐划一的两层小楼,米黄色的墙壁配着具有鲜明瑶族文化特色的红色图纹,现代气息和民族特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房子宽敞明亮,电线、自来水、排污等各项设施完善。赵华按照房子分配的流程,在政研新村抓阄抓到一套位置不错的新房,“几代瑶民走出大山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陈文学介绍,建新村只是一揽子帮扶计划里的一项。“我们要全方位、妥善地解决中心洞村帮扶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不留死角,全力打造新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为了帮助搬迁出大山的村民安排就业,省委政研室专门联系委托职业院校对中心洞村村民免费进行各种技能培训。  

    此外,省委政研室在佛山市南海区沃承塑料有限公司建立了扶贫开发就业基地,该公司承诺每年安排10人以上的贫困人口就业,月工资保证在1500元以上,并签订劳动合同。  

    更让村民高兴的是,在省委政研室的引荐下,沃承公司拟投资将中心洞村原址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和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园区。这样不仅保护优化了中心洞村生态人文环境,又为村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会提高村民的收入。  

    再穷不能穷教育。省委政研室在村里设立了奖学金:凡义务教育阶段需要住校就读的儿童每人每学年补助600元,就读高中和技校的贫困家庭子女每人每学年补助800元,就读高等院校的则每人每年1000元。  

    对于依然在山里有养殖的农户,省委政研室采取养殖补贴和帮助申请贷款的措施,从政策和资金上对其进行帮扶。养殖能手赵志立说:“多亏省委政研室的帮扶,我的养猪场成功获得了5万元的贷款。”  

    采访结束前,笔者问赵华:“你幸福吗?”他笑笑,想了一会后反问:“以前住深山老林,现在住二层小洋楼,以前孩子上学难,现在有奖学金发,以后我们还要开发旅游,眼看就要致富了,你说我能不幸福吗?”  

    中心洞村扶贫模式值得肯定借鉴  

    ■专家观点  

    贫困地区都有一定的共性:相对封闭、远离市场,人口、经济和生态三个再生产过程不能有效循环。  

    单纯的开发式扶贫往往不可取,原因在于它只看到了经济发展不力一个方面,从而单方面地去发展经济,这样很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因为贫困地区的生态往往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又会使其陷入另一种生态上的长期贫困。乳源中心洞村的扶贫,没有一味地不顾生态去追求开发,这是值得肯定的。  

    既要摆脱贫困,又要保持三个系统的平衡。一个比较科学的方式就是转移式扶贫,想办法转移人口,减少当地人口。中心洞村通过移民建新村的方式,实现了转移式扶贫。在目的纯粹的前提下,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  

    中心洞村扶贫新村建成后,将原来的地方与其他企业共同开发生态旅游,既不破坏生态,又有利于经济发展,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注意当地的环境是否能够支撑起生态旅游,同时不能够损害村民的利益。  

    创新扶贫模式经济生态和谐共存  

    ■乡村手记  

    贫穷像宿命,在中心洞村村民身上一代代地延续。对于贫困山区,长期以来,各地尝试过多种方式帮扶,但脱贫效果并不理想。  

    由省委政研室挂钩帮扶中心洞村后,采用“离土不离乡,帮扶与城镇化并举”的新思路,实现了中心洞村由贫困村到幸福村的巨大转变,可以说是一个良方。  

    这为帮扶政策提供了一个新样本:融合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将贫困村庄从大山深处整体搬迁,并保证相关配套扶贫措施落实到位,从根本上帮助村民摆脱贫困。  

    瑶族同胞有着强烈的乡土情感,“离土不离乡”这一举措消除了他们对搬迁的忧虑。根据这一原则,他们并没有远离自己的故乡,只是由深山搬到山脚下交通便利、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平原地带。  

    “帮扶与城镇化并举”使中心洞村村民实现了“山民”向现代市民的身份转变。在新落成的政研新村,村民除了可以在村庄旧址继续发展种养业,还可以在相关帮扶政策的引导下实现新的就业,改变了原来靠天吃饭农业生产的单一生存模式。  

    此外,省委政研室在帮扶过程中始终将中心洞村的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摒弃各种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来帮扶发展当地经济的方式,从根本上保证了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存。  

    在中心洞村走访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扎实的实地调研考察,用心领会“帮扶”的真正意义,以人为本探索“帮扶”新思路,科学选择可持续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帮助贫困人口走上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