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扶贫要闻
   
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系列报道之四 揭西县三水村:三年换新颜
加入时间:2012-10-25    来源: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产业扶贫信心扶贫让揭西县小山村一改过去的死气沉沉,走上脱贫致富路

    贫困户庄初凡驾驶着垃圾运输车驶来,小朋友欢快地把家里的垃圾打包后倒在车上。以前垃圾满天飞、小河黑臭脏的现象在三水村再也看不到了。

    在省委宣传部的帮扶下,贫困户庄建开2010年建了新房。“我和奶奶再也不怕台风了”,庄建开的女儿高兴地说。

●本版文/图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胥柏波 

    南方日报记者 胡念飞

    南方农村报记者 胡新科

    10月13日是双休日,对山里人而言,这日子并没有特殊意义。

    早上8时整,一辆崭新的三轮车出现在三水村宽敞的水泥路上,一路驶来。鸣笛声响起,居住在道路两边的村民不约而同地走了出来,或拎着垃圾桶,或掂着塑料袋,笑呵呵地把垃圾倒在了车上。“一天听不到鸣笛声,想得慌。”一位村民打趣地说。

    一个人,一辆车,带来了全村卫生环境的变化:水不臭了,鱼儿有了,孩子们又可以在小溪边玩耍了。

    这只是揭西县上砂镇三水村新生活的一个缩影。现在的三水村,修好了宽阔的路,用上了稳定的电,贫困户建起了新房,老师们用上了笔记本电脑,原本破旧的校舍被装饰一新,更关键的是三水人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三水村今天的变化,是从2009年省委宣传部对口帮扶开始的。

    山村变了样

    修了路、改了电、建了房,省委宣传部对口帮扶加大民生投入,困扰三水村发展的基本生活保障有了质的飞跃

    “要想富,先修路”。对大山深处的三水人来说,有一条走出去的路,一直是个梦。

    2009年9月,省委宣传部对口帮扶三水村,正式派出工作组驻村帮扶。就在入村的路上,送行的领导和工作组成员遇到第一个“下马威”。当天下起瓢泼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再加上有山体滑坡危险,一行人在6公里的泥泞山路上困了足足两个小时。

    纵有致富心,难走致富路。事实上,一直以来三水村都有人从事种养业。村主任庄远督介绍,早几年村里的种养业都是小打小闹,就是种几棵果树,养几头猪。因为运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村民们也就慢慢放弃了。

    “这么差的路,让村民走了几十年,不把路修好,扶贫喊得再响也没用”。省委宣传部很快挥出了扶贫“头板斧”——修路。

    从2009年开始,省委宣传部先后投入88万元,并发动外出乡贤捐资,用一年多时间修通了村里至上砂镇的水泥公路,完成了18个自然村之间的道路硬底化。

    从事村内垃圾收集工作的贫困户庄初凡对此颇有感触,“路要是没修好,就算收起垃圾也没地方处理。现在路修好了,开着三轮车,几个小时就能收集好全村垃圾,运到处理站也就10来分钟”。

    如今,因行路难逐渐搬空的两个自然村已经有人开始回迁了。

    道路问题解决后,帮扶的目标又转向了另一个难题:用电。

    若是一两年前走在上砂镇的街道上,你会发现每家商铺都会有台小型柴油发电机。

    上砂镇的用电之难,在工作组入驻之前是未曾想到的。驻村1个月后,工作组的小伙子深刻体会到了三水村民的苦处:一个月换了12个灯泡。

    上砂镇有电,但每年的5月份到年底,从每天上午11时到下午6时全镇都要停电。即使来电了,也常常电压不稳,轻则烧坏灯泡,重则烧坏家用电器。个别稍富裕村民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成了摆设。

    用电难题困扰上砂镇已达10年之久。究其原因,一是线路老化,大部分电线还是上世纪70年代架设的;二是10多年前当地小水电站改革时遗留的历史问题。“来镇工作三年,天天都有人反映电的问题。镇政府也断电,夏天太热时,有些工作人员热得光着膀子和村民解释。满肚怨气的村民看着工作人员的窘态,哈哈一笑无奈地走了。”上砂镇镇长杨华说起这个问题时语气沉重。

    从2010年开始,省委宣传部领导就上砂镇电网改造问题开始与有关部门协调,2011年底终于与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将上砂镇20余个行政村全部并入南方电网,分步骤对各村庄的电网改造升级。目前,三水村电网改造工作已全部完成。

    如今,走在三水村宽敞的马路上,再也听不到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村民们可以安心地坐在家里看电视,吹风扇,孩子们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原本每晚聚在一起打麻将的村民,现在在修葺一新灯火通明的文化活动中心打起了乒乓球、玩起了台球、唱起了歌,新建的农家书屋里时常挤满了借阅书籍的村民。

    “每次路过,抬头看看那崭新的变压器,心里踏实”,村民庄初潜笑呵呵地说,“改电改得全村人心里喜滋滋的。”

    安居才能乐业。以前的三水村,多户村民住在狭小的危房里,台风肆虐的时候,只能挤在亲戚家躲避。扶贫伊始,省委宣传部就将危房改造列入重点扶贫项目,在省出台相关政策前,2010年省委宣传部出资以每户1万元的标准帮扶11户贫困户建了新房,2011年在省出台每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扶持1万元用于危房改造的措施后,结合申报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契机,再次帮助19户贫困户和36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建了新房。

    “台风来时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家庭人口较多的叶秀花站在自家的新房前,满脸欢喜。

    为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省委宣传部还出资25万元,重建全村的自来水供水系统,让村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投入40万元对列入危房的三水村卫生站进行原址重建,并与镇医院达成合作协议,专业医生和先进仪器直接入村,解决了周边7个村的村民就医难题。

    至此,困扰三水村发展的基本生活保障有了质的飞跃。

    扶的是斗志

    “别人的帮助是暂时的,想脱贫致富还得靠自己好好干。学会了技术,即使帮扶结束了,我也不怕。”大山深处的三水村一改过去的死气沉沉,充满了活力

    三水三年扶贫,更让人欣喜的是人心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因病返贫,沉重的家庭压力让47岁的庄欢沅一度丧失斗志,仅靠着政府的救济和微薄的种地收入度日。即便工作组一来就为他制定了种植砂糖桔的致富计划,他也只是随口答应,心里盘算的却是能发多少钱。

    2010年初,位于村口的砂糖桔种植基地动工。省委宣传部请来了砂糖桔种植专家,并承诺砂糖桔收获后帮忙联系销路。看着热火朝天的开工现场和工作组送来的砂糖桔种苗、肥料,庄欢沅默默地掐掉手里的烟头,彻底打消了顾虑,带着妻子爬上了自家的山林,开始了长达4个月的开垦荒山。

    “一开始不敢相信,自己没有技术,怕收了也卖不出去,幸亏驻村干部没有放弃对我的帮扶”,聊起当时的情形,庄欢沅有些不好意思。

    没有钱、没有机器,庄欢沅和妻子仅靠着双手在荒山上砍树、平地、挖坑、栽树、施肥……时值隆冬,被汗水浸透的衣服贴在身上,他们常常被冻得瑟瑟发抖,手肿得跟萝卜一样,但他们依然风雨无阻,每天都迎着冰冷的朝露上山,趁着夕阳的最后一抹光亮下山,到了腊月二十八那一天,终于在5亩林地里种上了300多棵砂糖桔。

    在这5亩砂糖桔林里,长达百米的山坡,被整整齐齐地砌成了10多层,每层有一米高,每层都不是简单的黄土,而是从附近的山林挖来的土地表层最肥沃的土壤,至少20块土壤才能砌成一层。

    每栽一棵砂糖桔,需要打一个直径80厘米、深60厘米的坑,300多棵就打了300多个坑,再加上平整土地,修建农家肥池,从山上挖出来的土硬生生填满了山脚的小山谷。

    平整山坡时砍下来的树木现在依然堆在庄欢沅的家门口,两年了都还未烧完。

    一次听完专家关于砂糖桔病虫害预防的培训讲座后,庄欢沅与村民聊天,“别人的帮助是暂时的,想脱贫致富还得靠自己好好干。学会了技术,即使帮扶结束了,我也不怕。”

    家庭人口较多的庄思文,在村里曾经以穷闻名,一家十多口人挤在矮小的老屋子里。庄思文曾是村里的种田好把式,也有些养殖经验,只是家庭压力大,缺少购买化肥、农药的钱,日益消沉。省委宣传部提出要帮助他脱贫,庄思文开始也爱理不理。工作组在反复做工作无果后,直接来到庄思文家里,送来3头猪,20只鸡,还有几袋饲料。为了消除庄思文的抵触情绪,工作组成员开玩笑地说,“你哪怕把这些猪啊、鸡啊,当我们面杀了,吃了,给孩子们补点营养,我们也高兴。”

    庄思文听了这话,当场没吭声,只是闷着头抽水烟袋。

    第二天一早,庄思文便下田了。中午回来时,身上背了一大袋喂猪用的野菜。

    不到一年时间,庄思文家里喂的猪,变成了7头,后来又变成了13头。2011年庄思文趁着好价钱,卖掉了12头猪,收入19000多元。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为鼓励山区贫困子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从根本上改变三水村贫穷落后的面貌,省委宣传部2010年在三水村设立了助学奖励金,对考取重点高中以上的学生每学年发放助学奖励金1000—5000元不等,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辍学。2011年庄思文的儿子顺利考上重点大学,得到每学年2000元的资助,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如今,庄思文一家已经搬进了新房,老屋则用来养了30多头猪、上百只鸡,并在自己开垦的荒山上种了100多棵脆蜜橘,在家门口种了半亩地的肉姜,夫妻俩每天早上五点半便起床,煮猪食、拌鸡料,忙得不亦乐乎,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看到连贫困户都可以在山沟里致富,渐渐开始回乡创业。

    大山深处的三水村一改过去的死气沉沉,充满了活力,山谷里回荡着奋斗的吆喝声。

    造血是根本

    采取短期和长期相结合、贫困户种养业和村集体产业同步发展的“两手抓”措施,给三水村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

    扶贫怕什么?怕的是吃光分光等靠要,怕的是人走返贫。“输血”只能解一时之困,“造血”才是长久脱贫之本。为彻底解决三水村集体收入为零、贫困户增收途径狭窄的被动局面,省委宣传部采取短期和长期相结合、贫困户种养业和村集体产业同步发展的“两手抓”措施,推动全村逐步脱贫。

    结对帮扶之始,省委宣传部就按每年每户2400元标准给予70户贫困户种养补贴,并邀请专家和种养能手对贫困户进行种养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7期,培训农户381人次,印发学习资料1000多份,确保贫困户学会一门以上种养技术。

    为了能给三水村留下一个“聚宝盆”,省委宣传部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到三水村调研指导,寻求适合三水村可持续发展的好点子。通过科学论证,结合三水村海拔高、亚热带红黄壤地区土质、光照和热量丰富等地理优势,省委宣传部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发动全村村民第一期开垦荒山300余亩,建立了三水村砂糖桔种植基地,种植砂糖桔1.2万株、四季脆蜜桔1.2万株,而后又在种植基地间种南方大豆40亩。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三水村与华南农业大学签订协议,由华南农业大学负责定期派技术人员到基地现场指导、联系公司统一收购,形成了“帮扶单位+科研机构+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2011年7月砂糖桔种植基地收获春季南方大豆2万斤,实现经济效益3万元,贫困户每户分红400余元。

    “聚宝盆”栽下的第一年,便让村民得到了实惠,也让村民看到了致富希望。扶贫以来,全村农户自发种植沙糖桔、四季脆蜜桔近100亩,南方大豆约30亩。

    现在,种植基地的脆蜜桔已经挂满了丰硕的果实,而沙糖桔也将于2013年挂果。专家估计,在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由于砂糖桔还需一段时间才进入丰产期,省委宣传部决定追加投入30万元建立三水村可持续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确保三水村种养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年扶贫帮困,穷山僻壤的三水村已然具备了自我“造血”的功能。村民庄初凡说,如果在家里能找到门路,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去外面干苦力,特别是老婆、孩子、老人都在家,在外面干活心里也不踏实。

    庄初凡介绍,在省委宣传部的帮扶下,现在自己建了新房,吃住不成问题。他帮村里收垃圾每个月1800元的工资都攒着,打算等攒够了再买一辆中巴车,从事村—镇—县的客运业务,“现在从村里到外面还没有通车,村里的老人、孩子、妇女不会骑摩托车,我要是买了客车,肯定有生意做。”

    依靠种养业逐渐脱贫致富的庄思文对未来也是充满希望。“今天能养这些猪啊,鸡啊,没有省里的扶贫政策,单凭自己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还能住进水泥房了。”庄思文打算,等把这一茬的猪卖掉之后,把老房子拆掉,扩建养猪场,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头左右。

    勤劳的村民,幸福的三水,走在宽敞的水泥路上,望着道路两旁的新楼房,再去看看那些还残留的泥草房,有谁能相信曾经如此破旧的三水短短三年之间换了新颜?看着田间山野忙碌着的村民,看着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有谁想到这些村民们曾经连吃饭都是个大难题?

    ■乡村手记

    让村民不再等靠要

    最重要是扶人心

    穿行在三水村,感触最深的不是路变得多宽,房子建得有多漂亮,而是三水村人身上透出的那种生气。很多广东的偏远山村,这些村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更多的则是一片寂静。

    三水村的朝气蓬勃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扶贫开发“双到”,没有省委宣传部的对口帮扶,没有“智力扶贫、项目扶贫、技术扶贫、文化扶贫”多项齐抓共举的措施,三水村很难在3年里有跨越式的进步,更难有三水村人心的积极转变。

    以庄欢沅为例,他像愚公一样去开山辟地,仅靠人为的敦促,是不会有如此干劲的,这要有坚强的信念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支撑。而这种心理转变正是来自省委宣传部的细心工作。在三水村帮扶的过程中,省委宣传部用耐心细致的工作带着村民向前走,而一旦走上了轨道,村民尝到了发展的甜头,进入一个勤劳致富的良性循环之中,不再等、靠、要。

    三水村扶贫的成功,不是简单的大投资就能取得的。说到底,扶贫最重要的是先扶人心。

    专家观点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

    产业扶贫+信心扶贫才是真正可持续

    扶贫一定要看到扶的内容对于未来发展的作用,一方面是以物质条件的改善作为基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扶贫激发老百姓的积极性,建立其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

    以前我们的扶贫往往是投一些钱,如果不行就再投一些,都是简单做一些基础性的投入,花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后来慢慢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开始扶持一些能够为村庄“造血”的产业。但这些还不够,在未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到人的自身,贫困的原因一是因为外部条件的恶劣,二是观念上,扶贫很容易让人产生依赖心理,逐渐没有了自身的主动性,只有转变他们的这种观念,积极向上,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以三水村为例,通了路、改了电、建了房,建了砂糖桔种植基地等等,这些措施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并且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最可贵的是建起了老百姓的自信心,改变了他们以往比较消极的思想,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脱贫致富中来,这不是简单投多少钱就能换来的。

    三水村的扶贫经验值得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产业扶贫加信心扶贫,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砂糖桔种植有生长周期,但是人的信心是恒久的,有这个发展的动力源泉,将来就会自然生出更多的新的砂糖桔种植基地。

    总策划:张东明

    总指挥:胡键

    统筹:梅志清 陈永

    执行统筹:胡念飞 王宏旺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