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扶贫要闻
   
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系列报道之七 汕尾市大路村:没了麻将声 建起新楼房
加入时间:2012-11-4    来源:南方日报

■专家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
没了麻将声 建起新楼房

    清晨的阳光洒满宁静山村,新修的水泥路蜿蜒进山,路边的水渠里,清澈的流水闪耀着粼粼波光。田地间,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劳作。

    这是汕尾市陆河县东坑镇大路村一个平常的上午。沿着干净平整的水泥村道往村内走,随处可见正在修建的新房和忙着砌砖筛沙的工人。宁静的乡村焕发着勃勃生机。

    广东省审计厅帮扶大路村的驻村干部古伟增和黄建明即将完成任期,离开这个驻扎了3年的乡村。3年的时间,扶贫工作组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大路村也完成了从封闭落后的贫困村向干净整洁充满希望幸福村的转变。

    创新扶持方式村民戒赌养猪建起新房

    3年前的9月18日,古伟增和搭档黄建明刚来到大路村时,村里的状况让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大量田地因为抛荒长满了茂盛的杂草,水渠由于杂草和泥土淤积而早已废弃,村里的壮劳力绝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剩下来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村民们靠着在外面打工的家人挣的钱过日子,不愿意干农活,村里到处都是搓麻将的声音。尽管村庄距离县城并不远,但村里许多人从来没去过一次县城。

    为全面了解大路村集体和农户的情况,古伟增、黄建明两人走家串户开展调查访问,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发展思路。在驻村的第一年,他们走访农户700次以上,平均每户不少于5次,对每户农民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摸底调查的结果是:大路村的现状不仅因为基础条件差,也在于村民的思想消极。随后,村里贴出通知,劝诫村民戒除赌博习气。

    为了帮助村民致富,扶贫工作组提出养猪、养牛、养鸡的建议,并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当扶贫工作组买来160头小牛分给有养牛意向的贫困户后,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村里其他的人竟要求均分这些牛。等扶贫工作组发现时,这些牛已经被平分完了。哭笑不得的古伟增等只得一家家上门做工作,并在村内四处张贴通知,要求立即把牛返还给贫困户。

    当时,不少村民有养猪的想法,但缺少启动资金,农户买不起猪苗建不起猪圈。古伟增担心,如果把钱给农户买猪苗,说不定这些钱转眼就在麻将桌上被输掉了。

    他想了一个办法,将6000元的养猪启动资金分两批发放。发下第一批资金后,经工作组上门检查确认养猪户的养猪数量达标后,再决定是否发放第二批资金。有些本想应付过去的农户拿不到第二批资金后,不得不认真发展养殖。

    大路村委山下自然村的廖子赤曾因赌博把家里的钱输掉不少,被称为“输记”。一家6口人挤在一间30多年前建造的老房子里,遇到刮风下雨就摇摇欲坠。如今,廖子赤不仅养猪,还每天忙着走家串户卖猪肉,家里终于盖起了新房。而且,他已经很少去打牌了。

    随着村里的养猪户越来越多,大路村成立了养猪协会,目标是打造陆河的生猪供应基地。

    修好进村道路青梅价涨种植面积扩大

    宝山村小组是大路村唯一一个位于山上的自然村,距村委会约4公里,住着60多户300多人,只靠一条小山路连接交通,非常不便。尤其是下雨天,人车都不能通行,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

    当时,宝山村种有大量青梅、桃李,但靠肩挑背扛,运到村委会就要每担15元人工费。

    扶贫工作组认识到,扫平宝山村发展障碍的关键在于修路。在争取省审计厅等多方支持后,扶贫工作组筹资213万元,建成了一条宽阔能通车的硬底化公路。

    古伟增回忆,很多村民认为自家门口的路就是自己的,当路修到一家农户门口,有村民躺在路中间不起来,非要收500块钱才准挖掘机通过。遇到这种情况,工作组和村干部只能耐心做工作,“那时候古处长天天要工作到凌晨2点钟。”村支书廖少楼说。

    路通财通,看到青梅卖出了好价钱,宝山和山下自然村的村民又在山上多种了2000多亩经济林和300多亩果树和青梅。

    沿着新修的道路,记者来到大路村唯一位于山上的宝山村小组,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正在修建的红砖房,有的已经建好,有的正在砌第二层的砖墙。

    村民老朱家有六兄弟,如今还住在老旧的土砖房里。前些年,屋后山体滑坡使房子成了危房,他只能将土墙修补后继续居住。记者看到,土砖房的窗户靠三根木头支起来,两扇木门“吱呀吱呀”乱响却关不拢。

    但这一切即将成为历史。就在这间房子的旁边,一座新的楼房正拔地而起,老朱家六兄弟下个月就能够住进宽敞亮堂的新房。这对于以前的老朱而言是不敢想的。

    据介绍,省审计厅下拨80万元,为宝山村24户建不起房的农户,设计建造了全新的房子。每户72平米的新房,村民只需出资2万到3万元。

    3年来,驻村干部帮助大路村70多户村民盖起了新房,加上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全村基本告别了土砖房的时代,都住进了明亮牢固的现代楼房。

    强化智力扶贫67名困难学生获得资助

    “古奶奶,古奶奶……”3名孩子蹬蹬蹬跑上二楼,来到了大路村委会的办公室,将古伟增围在中间。

    在驻村的3年间,古伟增像慈祥的奶奶一样,给了孩子们无尽的关爱,被孩子们亲切地戏称为“古奶奶”。

    女孩小月(化名)的母亲在生下她几个月后不知所踪,后来父亲又因车祸死亡,她孤苦无依。古伟增将小月认作干女儿,给她买吃的穿的及生活和学习用品,宛如父亲一般悉心照顾她,辅导她做作业。曾经性格孤僻的小月如今开朗自信了很多,每天脸上都挂着笑容。

    对待村民,工作组也拿出了对待孩子一般的耐心和关怀。刚开展工作时,针对部分农户对扶贫工作半信半疑的心理,古伟增、黄建明总是与村民面对面谈心,为他们的发展出谋划策。

    宝山自然村的朱某以前没有什么收入,还爱酗酒,经常酒后胡搅蛮缠,村里人都怕他三分。古伟增主动与他交朋友,既严厉批评,又嘘寒问暖。一段时间之后,朱某不再自暴自弃,痛改前非,开始主动找活干,生活也有了保障。

    给村民做思想工作的同时,驻村干部还深切感受到了村庄发展之困在于文化知识的匮乏。有一次发放扶贫款,有几名妇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

    村干部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村里的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长期以来养成了村民轻学重工的意识,有些家庭的小孩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去打工。很多人在外面只能做技术含量低的工种,不仅收入低,找工作也难。

    扶贫工作组认为,要彻底改变贫困面貌,一定要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从教育入手,让年轻一代多读书。驻村干部向省审计厅领导建议,发动厅干部职工对村贫困户的孩子进行捐资助学,全体干部职工捐款33700多元,67名困难学生获得了资助。

    村里有一名廖姓女孩,读完初中后家里准备让她去打工,但她很想继续读书。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古伟增不仅上门说服了家长,还与有关部门联系,并亲自开车送小廖到汕尾技工学校就读。

    3年付出,扶贫工作组赢得了村民的尊敬和爱戴。在走访大路村的过程中,记者遇到的每一个村民都对驻村干部笑脸相迎、热情打招呼,并不停称赞他们。

    改变“贫困文化”

    是扶贫工作重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对广东省“双到”扶贫工作给予了肯定。扶贫工作组进驻村里,干部“下乡”,“责任到人,规划到户”既是扶贫工作中的特色,也能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实现村民真正脱贫。

    赵树凯说,长期以来,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民“等、靠、要”思想较重,不思进取,容易满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贫困文化”。“思想不改变脱贫就很难。”他说,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是长久以来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

    对于“幸福村居”建设,赵树凯认为,这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幸福作为政府工作目标,政府的工作将更复杂,对政府服务、干部监督、经济发展、民主进步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年“双到”扶贫工作接近尾声,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单靠‘运动式’的扶贫并不能真正实现农村脱贫致富。”赵树凯认为,最重要的是村庄和政府建立持续互动的关系,保持村民、村庄和地方政府持续全面的互动状态。

    ■乡村手记

    驻村干部用真心

    换来齐心谋发展

    近年来,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很多农村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缺乏活力,发展缺少动力和希望。

    古伟增所在的大路村就是这样的一个贫困村。怎样重新焕发乡村活力,靠钱是难以完全解决的,更重要的是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自己想发展,才能保证村庄持久活力。

    “基层工作是复杂的,群众的想法是多元的,并不是你为他们做了好事就能够立刻得到理解和支持,而在于彼此交心、深入沟通,建立起充分的相互信任。”3年的驻村工作,让古伟增对此体会颇深。

    在村民中树立威信建立信赖,是检验扶贫干部工作的试金石之一。如果驻村扶贫干部敷衍了事,村民也会继续对自己放任自流,村庄也不可能真正发展;只有驻村干部真正在农村扎下根,真情为村庄谋发展,真诚与村民沟通交流,才能圆满完成扶贫任务,村庄才会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当村民看到,省里来的干部竟然比自己还要关心自家的发展,感动之余,思想也会悄悄地发生改变。一座村庄的活力渐渐被激发出来,加上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新房建好安居乐业,生产生活也都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村民积极向上,一心一意谋发展。

    3年扶贫,有了这样的效果,即使驻村干部结束驻村工作离开村庄,村民仍然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继续奔向幸福的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