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理论研究
扶贫论坛
调研报告
经验总结
扶贫助廉
扶贫315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开发->>经验总结
   
华南农业大学:发挥农业高校优势 突出科技扶贫特色
加入时间:2010-7-21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紧密结合扶贫村实际,充分发挥学校科技、教育和人才的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技扶贫工作局面。

  学校党委书记李大胜教授,副校长陈志强教授、廖明教授等3位校领导先后亲自带队到袄田村实地考察。此外,学校还先后委派8批次处级干部、学院领导、专家、企业家共90多人次前往袄田村实地考察调研,召开3次党组会议专题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并主持召开镇、村领导和贫困户代表座谈会,听取帮扶工作意见。先后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扶贫工作方案》和《关于调整华南农业大学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等文件,调整了学校扶贫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李大胜为组长,副书记胡浩民、副校长陈志强为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派出有高级农艺师职称的农业专家驻村。学校明确提出“双到”扶贫工作由学校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户的生产习惯,充分发挥学校科技、教育和人才等优势,突出科技扶贫特色,坚持“三结合”和“三原则”,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扶贫项目正在有序组织实施。

  一、科技扶贫坚持“三结合”和“三原则”

  他们对“双到”扶贫工作有深刻理解,既要解决贫困户近期困难,更要为贫困户今后致富打好基础。在2010322日召开的“华南农业大学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指出,对于开展的科技扶贫项目,要做好分类工作,分清楚哪些是短期项目、哪些是长期项目,哪些是福利性项目、哪些是产业化项目,以便切实可行、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工作。扶贫工作要走“三结合”路子,即科技与产业结合、近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结合、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结合,既要注重短期效益的实现,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要根据实施情况,灵活调整。扶贫工作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可上可不上的项目坚决不上;当地群众不感兴趣的项目坚决不上;今后能辐射到镇、市和省的项目尽量创造条件上,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辐射更大区域,争取作为样板推广至全省。

  二、以科技成果为支撑,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产业

  他们根据各农户意愿,以扶贫村为中心,但不局限在一户一村,向周边辐射,依托学校科技成果,实施了高产优质水稻栽培、南方大豆栽培、日本水柿栽培、反季节蔬菜栽培和优质鸡饲养等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发展有机米产业、南方优质大豆产业等地方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大协作扶贫方式,预计可以大大提高扶贫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1.推广种植水稻新品种“航天丝苗”, 大力发展有机米产业

  学校针对袄田村平均海拔高度500米以上、霜期长、种植普通水稻品种,品质较差且经济效益不高等实际情况,提供学校培育的、适合其自然环境下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航天丝苗”,引进企业, 大力发展当地有机米产业,打造扶贫有机米品牌。将自然条件的劣势变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计划以袄田村为中心,第一年种植80亩有机水稻,稻谷全部按每公斤3.2元价格收购(当地品种为2元),随后再逐年递增种植,争取3年内向周边村镇辐射发展“航天丝苗”优质水稻5000亩的有机米产业,实现农民和村委增收、企业增收和消费者得健康的多赢局面。

  2.推广种植南方大豆新品种,大力发展南方大豆产业

  学校结合当地农户有种植大豆的习惯,针对袄田村山地、坡地多、干旱缺水等特点,给当地农户提供学校培育的南方大豆新品种,并给当地农户进行栽培培训,传授南方大豆的种植技术。南方大豆比当地传统品种能增产20%以上,蛋白质含量提高10%以上,每亩经济收入可提高200元,发展南方大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学校计划第一年种植200亩,作为核心示范区,并按每公斤5元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大豆(当地品种为4元),逐年递增种植,争取3年内向周边地区辐射发展1万亩,培育当地特色大豆产业。

  三、以科技项目为驱动,改进贫困户生产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

  他们把改变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扶贫工作一个重点。袄田村受武广高铁隧道贯通影响,水源流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学校委派专家实地考察农田基本整治问题,指导袄田村向省农业厅申报 农田水利改造项目,改善袄田村生产生活用水环境。

  袄田村生产方式落后,劳力短缺,种植规模小,交通不便,缺水,产品销售难,这也是当地农户普遍致贫的原因。但该地区海拔高,夏季气温低,种植反季节蔬菜十分有利。他们指导袄田村向省科技厅申请广东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立项,申报“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技术推广与示范”课题,推广肥水一体化灌溉新技术。该技术是将施肥与灌溉结合在一起的一项农业新技术,可做到精确灌溉、精准施肥,具有节水、节肥、节药、节地和省工,改善土壤及微生态环境等优点,经测算,可使果树、蔬菜种植节水80%,节肥50%,省工80%,并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现已支持5家贫困户应用这种灌溉新技术生产反季节瓜菜,已免费为其提供了30多亩的优质蔬菜种子,并联系收购商收购产品。示范区成功后,争取3年内向周边区推广“肥水一体化”灌溉新技术,发展反季节蔬菜1000亩,预计为农民增收200万元以上。

  目前有4个科研课题组把扶贫村当作科研示范推广基地。已试验示范新技术、新品种12个(项),课题组提供试验和推广经费,承担试验风险。既加快了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速度,又可以帮助农户脱贫致富。

  四、以技术培训为重点,培养贫困户成为新型农民

  科技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举足轻重,如何使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培养技术能手,让他们真正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脱贫是他们扶贫工作的目标。做了大量的工作。半年来,他们紧紧围绕“双到”扶贫工作要求,按照项目实施的需要,一方面,先后组织驻村工作人员以及种养专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书刊、专家田间手把手传授技术和开展种养示范户培训班,共举办了南方大豆栽培技术、优质稻的栽培技术、日本水柿的栽培技术、鸡苗饲养技术、肥水一体化节水节肥技术和反季节蔬菜番茄、辣椒、西瓜、甜瓜四个品种栽培技术10多次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并采取跟踪服务、现场解答生产疑难等方式及时解决村民在种植及养殖上的技术难题,指导村民进行科学种植及养殖。科技培训活动方法上采取课堂授课与现场辅导结合,多项技术集中培训与单项技术个别培训结合,重点对贫困村的科技人员、村干部、贫困人口科技扶贫项目示范户进行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村民们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帮助袄田村建立文化书屋的事宜正在筹备当中,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五、构建科技+产业+市场一体化机制,为贫困户和村委会造血

  华南农业大学清醒认识到,扶贫工作不单是输血,更重要是造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他们在为贫困户发放慰问金的同时,还积极发挥当地农民的能动作用,培养养殖专业户和种植专业户,为贫困户提供学校培育的优质高产种子、种苗、鸡苗(注射免疫疫苗)、猪苗,发放肥料、农药生产必需的、配套的生产资料,培训农户掌握种养技能,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并积极联系收购商进行保底收购和订单生产,构建科技+产业+市场一体化机制,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业效益,实现农户、企业和学校多嬴局面。

  袄田村村集体经济差,村干部收入较低,每月只有三四百元,又无任何行政经费,给开展工作困难很大。他们一方面积极筹集了10万元资金为村委入股乐昌扶贫水电站,村委每年可以有1万元稳定收入;另一方面,在实施的科技扶贫项目中,由村委协助回收所有农产品,村委提取一定的比例经费,从而增强村委会集体的经济能力,确保村委每年分红收入不少于3万元。科技扶贫项目,即为贫困户造血,又为村委造血,以便在扶贫工作结束后,村委仍有能力支持特殊困难户返贫户或其它公益事业。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