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理论研究
扶贫论坛
调研报告
经验总结
扶贫助廉
扶贫315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开发->>经验总结
   
内蒙古新右旗:“扶贫致富工程”走好“生态扶民之路”
加入时间:2010-12-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新巴尔虎右旗紧紧把握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思路,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形势并结合旗情实际,以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促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实施了“可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收缩战略”。集生态移民、民族特色、扶贫济困、旅游观光、产业开发等于一体的“生态扶贫蒙古大营”(简称“蒙古大营”)集中综合扶贫开发模式,作为一种适合边疆少数民族牧区收缩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创新形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扶贫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开辟了一条符合牧区实际和紧跟现代化发展脉搏的牧民脱贫致富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受到牧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建设思路

  “蒙古大营”最初建设思路是将草原上的孤寡老人和特困户集中到镇里,使部分牧民从草原上“退”下来,既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又有利于开展集中扶贫。在建设过程中,发现这种帮扶模式只能维持居民生活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富民增收,不是解决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为了创新帮扶和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调研发现,居住“蒙古大营”的牧民中有很多民间手工艺人和蒙古族特色饮食制作能手,他们的一技之长没能得到展示、发挥和体现。因此,政府果断决策、支持和引导,并在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在“蒙古大营”党支部的领导下,将“蒙古大营”建成特色产业基地,组织居民经营旅游、餐饮、服务和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多种产业,提出了救济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相结合的创新扶贫思路,努力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 扶贫,实现集中特困牧民脱贫致富目标。

主要做法

  集中扶贫是为保护草原生态、节约扶贫成本、更好地解决扶贫状况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城镇安家、集中扶贫”的模式。集中扶贫工作一经开展就受到贫困牧民的欢迎,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各级领导视察后,对这种集中扶贫模式给予很高评价。周边的兄弟旗市也纷纷前来学习、参观。“蒙古大营”模式,转变了传统扶贫方式,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举措,将牧民“等、靠、要”思想转变为发挥自身特长,自主就业,自力更生的具体行动,开辟了草原牧区集中扶贫的新途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政府重视,部门谋事,为“蒙古大营”建立之关键。一直以来,新右旗委、政府就发挥着扶贫主体作用,把扶贫开发、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去谋划,千方百计寻求扶贫开发的有效形式。在扶贫开发方面采取了项目扶贫、科技扶贫、救济扶贫、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在扶贫救济、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一批散居草原牧区的特困户、五保户的贫困现状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趋加剧,已经成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桎梏。因此,调整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方法成为摆在旗委政府一班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针对草原牧区地广人稀、牧民游牧散居、服务成本较高、贫困现状客观存在的旗情实际,按照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的要求,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创造性地提出了“城镇安家、集中扶贫”的模式。在充分尊重和传承巴尔虎蒙古族部落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建造了保留蒙古民族居住生活模式的生态扶贫蒙古大营。

  二是立足当前,规划长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规划初期,旗委、政府本着建成“原生态草原部落式”的牧民小区这一文化理念,将“蒙古大营”打造成旅游观光的新景点,为其确定了初步发展目标,制定了“蒙古大营”发展规划。但是,随着“蒙古大营”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将“原生态草原部落式”景区按照原生态部落居住区、民俗旅游住宿区、餐饮区、民族民俗表演区、手工艺制作及展览区五部分构成来规划,赋予其新的发展内涵,使其发展有了明确方向。进而,使“蒙古大营”的布局愈加科学规范,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清晰,功能区布局特色更趋鲜明。一个突出边疆民族特色、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民俗旅游景区真正形成。“原生态草原部落”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整个大营由木刻楞院墙做防护,以活动室为中心向四周散射分布的51座牧民居住蒙古包和供游客住宿、餐饮接待、手工艺品生产销售的22座蒙古包为主体,构成了东邻镇区、西临草原的总体规划框架,展现出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传统与现代浑然结合的完美画图。“蒙古大营”总体定位为救济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和观念扶贫相结合的扶贫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集扶贫济困、旅游观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城乡统筹、民族文化挖掘与传承于一体的重要阵地。其规划基础之坚实,规划内容之全面,规划方式之别致,规划未来发展之高远是空前的。

  三是落实政策,制定优惠政策,为增收致富创造条件和环境。“蒙古大营”美好发展蓝图已绘就。如何将这一惠民工程真正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综合功能,达到预期目标成为关键。旗委政府对“蒙古大营”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旗上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和行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参与集中扶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自觉投入到“蒙古大营”这一发展实践当中。与此同时,制定有利于集中扶贫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蒙古大营”无畜户、少畜户牧民的草场进行禁牧、休牧,由政府发放草场补贴,增加收入;将居民居住小区水、电、卫生、报刊等费用纳入政府采购;孩子上学,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和旗里的补助政策;居民户全部纳入农牧低保,享受新型牧区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及一些临时性的救助;对有创业意愿的牧民提供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还为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服务,千方百计为牧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所有这些,均以最直接的方式落实到牧民家庭,缩小了与城镇居民生活的差距,极大地提高了贫困牧民的生活质量。

  四是实行产业结合,多业并举,为实现“造血式”扶贫出新招。项目扶贫、产业扶贫还是科技扶贫都是扶贫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形式,但更重要的是观念扶贫。集中扶贫模式就是在项目带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转变贫困牧民观念,挖掘自身潜力,提高主动参与程度,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行创收致富。由于将“蒙古大营”按照打造具有边疆草原民族特色旅游观光景点的定位,宣传引导贫困牧民发展与民俗旅游相关产业已成必然。根据巴尔虎牧民大都掌握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制作蒙古服装、毡靴、坐垫、绣沙发垫、马鬃绳、银饰制品、棋类雕刻等)、特色小吃制作(制作奶制品、肉干、马奶酒、原生态蒙餐等)技能的实际,旗委、政府投入资金项目帮助“蒙古大营”牧民先后办起10余家家庭式民族手工艺品作坊(蒙古包式),为牧民创造发展的条件,使牧民的技能有了用武之地,智慧有了发挥天地,劳动有了收益,使创收成为现实。此外,为拓宽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蒙古大营”现有蒙元文化资源,促进蒙古大营各项产业全面发展,推出了蒙古民族风情特色的蒙古长调、马头琴弹奏演出和民俗男儿三艺(骑马、摔跤、射箭)表演等活动项目,既充实丰富了民俗旅游的内容,又推动了“蒙古大营”产业多元发展。使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和观念扶贫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造血式”扶贫。

  五是成立组织,规范运作,为集中扶贫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蒙古大营”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规划,建立之初就从长远发展的目标运作。因此,成立牧民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将是“蒙古大营”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蒙古大营”居民来自全旗各苏木镇的特困户、五保户,其中老党员年龄偏大、行动不便,多数党员都不能正常参加所在嘎查党组织生活,牧民小区成了党建工作的薄弱地带。为便于党员正常参与党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旗委组织部和阿镇党委指导下,成立了党支部。党支部隶属阿镇额尔敦乌拉社区党总支,其活动阵地为54平方米的蒙古包式多功能活动室。支部通过建立健全支委会工作制度、党员大会制度、牧民议事规则及定期学习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支部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支部紧紧抓住“服务群众”这条主线,提出了“创业、实干、自强”、“拒绝等靠要”等自我扶贫口号。成立了牧民小组等牧民小区配套组织,形成了以牧民小区党组织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党支部还组织党员开展了“进包入户为民办实事”、“一位党员一面旗帜”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党员参与营区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旅游发展战略是党支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造福牧民群众的新途径,也是旗委政府积极探索促进群众增收的新举措。支部积极推进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并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完成了“原生态草原部落”的景区设计、规划、筹建、宣传等工作,并开始运营。党支部每年都会联系旗就业局等部门举办旅游民族工艺品制作技术培训班,聘请民间艺人和外地高级技师任教,提高制作技术水平。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蒙古大营”全体牧民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充分激发出牧民对生活的积极性,树立起努力生活、过好日子的自信心。

经验与启示:

  (一)集中扶贫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新右旗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1.4人),许多特困牧民、孤寡老人、五保户散居在广袤草原的各个角落。他们为维持生活将草场外租,常年在野外生存,没有方便的购物、就医条件,精神生活基本空白,过着寂寞、无聊、枯燥的生活。扶贫济困工作分散入户式进行,这种传统的扶贫方式成本高,脱贫难度大。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收效甚微。贫困户依旧贫困,草场因外租依旧日益退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近年来,旗委政府响应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为保护草原生态,维护草畜平衡,实施了“可持续发展和人口资源收缩战略”。针对扶贫任务日益加重、生态环境日趋退化与我旗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现状,结合草原牧区实际、边疆牧区特点,将这些特困牧民、孤寡老人、五保户搬迁至城镇,实施人口收缩,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开创了生态移民的特殊形式,走出了一条既顺应政策又符合客观实际的创新实践之路。

  (二)集中扶贫模式,是推进城镇化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的成功探索。实现牧民人口资源战略性转移,探索建立“蒙古大营”集中扶贫模式,使牧区贫困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了我旗城镇化进程,推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从而使城镇规模扩大,城镇结构和功能不断转变完善,改变了以往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提高了城镇经济集约化程度。城镇化过程是由传统、落后向现代、文明迈进的的过程,而新右旗将推进城镇化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拓展了思路,开辟了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条件下扶贫工作的新途径,大大改善了牧区基础设施和牧民生活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利用水平,促进牧区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发展、牧民增收和牧民社会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不断加强牧区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了牧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三)集中扶贫模式,实现产业联合,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国已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也就是正处在初级小康社会阶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任重道远,仍需要时间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然而,从贫困对象情况看,按照有无劳动能力即可分为有劳动能力的和丧失或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两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想方设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从事劳动,自食其力,实现脱贫致富;丧失劳动能力的只能尽可能的发挥社会力量,实施政府帮扶和社会救助;针对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则应为其创造条件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实现“造血式”扶贫。这样,才使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成为可能。新右旗“蒙古大营”集中扶贫模式,正是政府发挥扶贫主体作用,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通过项目带动创建扶贫蒙古大营,为搬迁到“蒙古大营” 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孤寡老人、五保户创造转产条件,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民族特色小吃制作及巴尔虎民族风情演出等轻体力劳动,既发展了旅游服务产业,挖掘了民族文化产业,又实现了自行创收。探索出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新形式,有效改变了增强创业和就业意识,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四)集中扶贫模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从这种意义来说,集中扶贫模式将草原牧区贫困弱势群体迁入镇区,采取扶助救济措施,实施脱贫致富工程,是推动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的具体行动,是实现转产增收、共同富裕的现实举措。同时,政府加大投入,建立“蒙古大营”,是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工业反哺畜牧业的具体体现,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不断缩小了城乡差距,从而加快了实现牧区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的进程,切实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

  (五)集中扶贫模式,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建立生态扶贫蒙古大营作为人口资源收缩转移战略的重要内容,改变了迁入牧民的生活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生活方式。转产从事旅游服务产业,改变了祖先几千年来从事的畜牧业,转变了生产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体现了以人为本,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注重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使集中扶贫模式全过程真正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右旗政研室主任  吴田军)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