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中央扶贫政策
广东省扶贫政策
地市扶贫政策
协会扶贫措施
其他省区政策
慈善捐赠法规
 
 
  当前位置:首页->>政策法规->>广东省扶贫政策
   
广东省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及重点县(市)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摘要)
加入时间:2013-5-10    来源: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对我省3407个贫困村和村内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36.7万贫困户、158.6万贫困人口,进行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帮扶。到2012年底,被帮扶的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1.09万元,被帮扶的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7762元,基本改变落后面貌,实现稳定脱贫。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制定本方案。
 
    一、重点扶贫开发对象和目标任务
 
    (一)重点扶贫开发对象
 
    认定2011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5623元、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不含3万元)的2571个村为重点帮扶村;认定重点帮扶村内2011年末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3093元、有劳动能力的20.9万户、90.6万人为贫困户、贫困人口;确定韶关市新丰县、乐昌市、南雄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河源市东源县、紫金县、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阳山县、连州市,梅州市五华县、大埔县、丰顺县,揭阳市惠来县、揭西县、普宁市,潮州市饶平县,汕尾市陆河县(等)共21个县(市)为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市)。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被帮扶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年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的45%,并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家庭成员按规定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贫困家庭成员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建和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村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部完成。
 
    到2015年,重点帮扶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或超过5万元,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健全。
 
    到2015年,重点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县级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区域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扶持重点帮扶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政策和要求
 
    (一)扶持政策
 
   1.继续实施对口定点帮扶。把全省重点帮扶村和村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帮扶任务分配到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珠三角对口帮扶市、重点帮扶村所在市和县(市、区)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全省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并由省组织考核验收。重点帮扶村以外的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贫困人口由所在县(市、区)和乡镇负责落实帮扶单位,采取“千干扶千户”方法,定户、定人帮扶,由所在市组织考核验收。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贫困人口纳入当地农村社会保障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根据贫困程度和贫困人口规模,将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帮扶及欠发达地区市、县(市、区)自身帮扶的重点帮扶村划分为3档,省财政相应安排补助引导资金,分别按90万元、75万元、60万元的标准,对各档次的重点帮扶村给予补助(其中,属于原中央苏区县或少数民族自治县的重点帮扶村按每村100万元安排),在2013年、2014年分2期下达,主要用于村内道路、农田水利、环境整治、产业基地、民生福利等项目建设。有对口帮扶任务的珠三角6市参照省的做法和资金标准安排补助引导资金。各帮扶单位除用好补助引导资金外,还应积极筹措扶贫资金。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各级财政按农民筹资筹劳总额的50%给予补助。在重点帮扶村全面实施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制度,小额贷款贴息由省财政按照各地财政实际贴息支出的40%给予补助。2013年至2015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募集的资金,继续重点用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
 
  3.加大行业扶持力度。欠发达地区自身帮扶及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定点帮扶的重点帮扶村,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由帮扶单位和被帮扶村提出项目建设规划,经乡镇、县(市、区)审核后,报所在市汇总上报省扶贫办。省扶贫办分别报送省相关部门,由各部门视资金情况列入年度项目资金计划优先单列安排。积极推广金融扶贫“郁南模式”,鼓励探索农户贷款联保方式,最大范围给予农户发展生产小额贷款。
 
   4.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镇级规划为指导,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生产模式,集中扶持重点帮扶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013年至2015年,省财政每年统筹现有资金,在重点帮扶村扶持兴办能带动贫困户、贫困人口发展生产的企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林下经济。多方筹措资金,鼓励重点帮扶村建立村级互助金,为村民发展生产解决启动资金问题。
 
   5.加大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读中等职业学校、资助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学生上学等政策。落实区域劳动力转移规划和转移就业培训政策。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用电用水、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对农民创业给予优惠
 
   6.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优先扶持重点帮扶村安全饮水工程和信息网络建设、村道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结合《广东省创建幸福村居五年行动计划》,建设700个“整村推进幸福安居示范村”,抓好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升级和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
 
   7.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农村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五保户”以及低收入重病患者等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资助,帮助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统筹地区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继续落实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改建和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的有关扶持政策,全面完成任务。
 
    (二)工作要求
 
   1.登记造册,建立台账。认真做好贫困识别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分户登记造册,及时将帮扶内容录入省扶贫信息系统并主动更新,建立动态帮扶档案。
 
   2.科学规划,整村推进。要突出抓好村庄规划,通过综合治理,达到产业布局合理、村容村貌基本改善的效果。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采取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搬迁扶贫、金融扶贫等有效帮扶措施,确保每个重点帮扶村至少有1个主导产业、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挂上1家农业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或参加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每户至少转移1个富余劳动力,实现重点帮扶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3.稳定投入,专款专用。各级政府要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每年度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4.建好班子,夯实基础。各级党委尤其是镇党委要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村级各种组织的作用,增强村级组织的整体合力。
 
   5.明确责任,落实制度。重点帮扶村所在市、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在完成所负责重点帮扶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帮扶任务,确保实现帮扶目标的同时,要积极主动配合、协助帮扶单位开展各项帮扶工作,解决驻村干部实际问题。各帮扶单位要落实干部长期驻村制度,至少选派1名优秀干部到重点帮扶村工作,并指定1名联络员负责与被帮扶方和有关单位沟通联络。要建立帮扶方与被帮扶方(重点帮扶村、贫困户)双向互动机制,签定扶贫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对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帮扶单位完成任务的帮扶对象优先安排扶持项目和资金,对不主动或不配合帮扶单位工作的,暂缓安排帮扶项目和资金。
 
   6.加强考核,严格问责。继续执行《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问责暂行办法》和“单兵教练”制度。健全扶贫开发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每年考核结果与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考核评价相挂钩。
 
    三、对重点县(市)的扶持政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省、市财政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实施粤东西北综合运输通道重点推进项目,加快重点县(市)及周边的公路改造建设,逐步提高县级以上等级公路建设水平。加快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到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增加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加快中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电网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
 
   (二)加大县域经济发展扶持力度。省支持重点县(市)因地制宜引进工贸项目和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合理安排重点县(市)节能减排指标。鼓励和支持珠三角地区低耗能、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到重点县(市)产业转移园区集聚发展。对到重点县(市)产业转移园区发展的珠三角地区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比照其他园区给予基建、用地、税费等方面政策和资金支持。
 
   (三)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支持重点县(市)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林业和渔业,鼓励各类农业企业到重点县(市)兴办种养和农产品加工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符合条件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扶贫龙头企业,省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四)扶持发展现代流通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流通企业,依托现代流通网络发展订单农业。扶持重点县(市)改造和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建立一批农产品中高级批发市场。省财政统筹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重点县(市)建立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平台和信息系统,加快推进商业网点延伸到乡镇、村。
 
   (五)扶持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业。支持重点县(市)按照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发展旅游业,优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生态优势的旅游项目,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传统。
 
   (六)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加大对重点县(市)教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加强重点县(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先支持县(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三馆达标,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等项目达标,加快实现县(市、区)、乡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等省人才工程和引智项目向重点县(市)倾斜。加强重点县(市)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提高各级财政低保补助水平,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农村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60%。
 
   (七)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省加大对重点县(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帮助重点县(市)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养老保险、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落实对口帮扶资金。省财政安排每个重点县(市)500万元补助资金(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县每县按600万元安排),主要用于本县(市)扶贫开发的前期规划、中期评估、后期考核验收和督查落实等工作。按照《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市与山区市县对口帮扶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02〕78号)的规定,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市要落实对重点县(市)的帮扶资金。
 
   (九)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省财政对原中央苏区县每年每县安排1000万元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基地等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省有关行业部门在安排项目资金中,对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给予倾斜扶持。各级财政要加大扶持发展的力度,增加安排发展专项资金,切实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当地人民脱贫奔康步伐。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