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地市联播
   
清远:探索脱贫长效机制 脱贫不返贫
加入时间:2012-5-10    来源: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未来五年,我们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争取重大突破。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和扶贫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长期化、制度化。”昨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汪洋代表中共广东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如是说。 

  “扶贫‘双到’工作已进入新时期。”清远市扶贫办主任鲁小鹏说。“从清远近五年的发展变化来看,清远市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而在去年底,中共清远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也提出: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提升扶贫开发成果。这既是对中央、省扶贫开发工作精神的贯彻,也对今后清远“双到”扶贫工作进一步深入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012年5月4日至5日,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洪天云带队深入清远山区开展扶贫开发调研。实地考察后,洪天云说,清远作为广东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率先推出扶贫“双到”工作机制,在扶贫开发中积累了大量的先进经验。将广东和清远的重要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梳理,不仅能对其他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借鉴作用,还能推动全国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形成。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本月下旬国务院扶贫办将二次造访清远。有关观察人士指出,短短一个月内,国务院扶贫办两次调研清远扶贫经验。级别之高、密度之频繁,说明清远扶贫工作已引起国家层面重视,有望上升为国家经验予以推广。 

  200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上任第10天,首站调研来到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古坳村,深感贫困状况“超出想象”。调研时,汪洋首次提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到”扶贫模式从提出的那时起,就注定成为清远市在新时期的脱贫指南。时隔五年,清远市扶贫“双到”工作已开始探索构建脱贫长效保障机制保证脱贫不返贫。 

  观念变了

  村民从“要我富”变成“我要富” 

  老排村,粤北高寒山区瑶寨,群峰环伺,村道崎岖。依山而建的泥屋,低矮、潮湿、黑暗。锅灶、板凳、鸡窝,挤在一屋,气味扑鼻。村后石灰岩缝,脸盆大的水坑,是全村饮用水源。舀一担水,要等几十分钟。旱季时,喝水、洗衣、喂牲口,得靠村头漂满水葫芦的池塘。 

  “不少家庭一年到头,赚不到几块钱收入。”村委会主任盘亚头哥紧锁眉头,向记者诉苦:“人均两分地,缺水少土,望天收成。下地干活,要走两个多小时。” 

  老排村是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三排村的9个自然村之一,三排村则是清远市302个省级贫困村之一。 

  省烟草专卖局干部王清明初驻三排村,痛心村民“家徒四壁”,更惊讶村民“思想麻木”——“怕苦怕累不怕穷”。为提高种养技术,他请来专家讲课,但村民懒得参加,还索要“误工费”。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35年党龄、军人出身的王清明说到做到,挨家动员,锲而不舍。真诚感动了村民。“要我富”变成“我要富”。4个小时培训课,村民从头听到尾,一个不开溜。全村有劳动能力的82户贫困家庭,种桑、种茶、养蚕、养猪,2011年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达到13068.48元,超过当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4000元。 

  三排村是“双到”扶贫的一个缩影。之所以能出现这样的缩影,主要是近年来清远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科学扶贫开发新路径。 

  脑袋“穷”,口袋就不可能“富”。只有解放思想,调整“思路”才能寻到“出路”。为了谋求发展,清远市委、市政府不断更新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在寻找“穷根”和优化环境的同时,一改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在“扶贫双到”工作之初,提出“兴创干”的三业精神,即:“贫困村兴产业、贫困户创家业、扶贫干部干事业。” 

  清远的“穷”根在哪?清远的“穷”根又该怎么拔?清远市委、市政府在调研中发现,清远的“穷”除了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外,他们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清远的穷,关键不在钱上,而是在思想上。“怕苦怕累不怕穷”的观念和世代贫穷的现状让贫困的群众和基层的官员安于现状。 

  连南县三排镇连水村村民盘动二原是当地典型的贫困户。在帮扶组未到前,他与兄弟、父母共10口人同住在三间共约60平米的泥草房中,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500元。 

  在扶贫组的感化下,他不再“甘于贫困、不思进取”,而是积极地想办法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出路。现在他们一家不仅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分到10亩桑地及35平米的配套蚕房,还新买了一辆面包车跑运输,去年全家收入达5万余元。 

  在连水村像盘动二原一样致富的村民很多。在帮扶队的帮扶下,他们不仅住进了新房,还找到了新的赚钱技能。在接受采访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话:“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和帮扶队的真心帮扶,我才能有新房住。” 

  在新观念的带领指引下,一些长期处于贫困边缘地带徘徊的村民,激发了热情,昂扬了斗志,掀起了一股摆脱贫困的热潮。 

  五年探索

  鼓励从资金、项目的投入向制度设计转变 

  从扶贫“双到”模式提出,之后5年,汪洋四赴清远,看得越仔细,心情越急迫。他提出:“要用五年的时间,解决高寒山区群众搬迁安置问题,把‘最穷的地方在广东’这顶帽子彻底摘掉。” 

  2008年10月30日,汪洋在清远调研扶贫工作时指出,清远在创新扶贫开发的机制,扶贫开发的任务“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等方面有新突破,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由于动作快、思路新、落实到位,清远的扶贫“双到”工作当年就取得了成效。在创新思路上,清远做到发展规划制定到户,互助资金辐射到户等,树立“大扶贫”观念,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主体双向并举;在创新管理上,清远以人为本,对全市贫困户进行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建档立卡,管理精细到户有卡、村有表、镇有簿、县有网;在创新机制上,清远定点、定人、定单位落实包干责任。清远规定市直单位厅级干部帮扶3户,处级干部帮扶2户,科级以下干部帮扶一户;在创新形式上,清远围绕贫困户脱贫增收的目标,动员各方力量支持贫困村兴“产业”,帮助贫困户创“家业”,激励帮扶干部干“事业”。 

  “走出大山越远,就离幸福越近。”2010年2月8日至9日,省委书记汪洋翻山越岭到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大古坳村,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和党员,给山区瑶胞送上新春祝福时如此勉励。 

  大古坳是连南大坪镇西南部的一个小山寨,海拔高达800多米,辖7个村民小组380户1345人,是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到粤任职以来,汪洋已经多次来到这个大山深处的瑶族古寨。22岁的瑶族姑娘唐欣莲在外打工,但为了照顾家庭,她选择在连南县城的饭馆当服务员,常常要从下午两点干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但月收入只有700多元。“转移就业是最好扶贫方式,一人就业一家脱贫。”汪洋鼓励唐欣莲勇敢地到珠三角打工。“走得越远,可能幸福反而越近。越不舍得走出大山,幸福就离你越远。” 

  2011年1月27日,汪洋到连南瑶族自治县看望慰问高寒山区移民,主持召开了高寒山区群众搬迁安置工作现场会,提出要用五年的时间,解决高寒山区群众搬迁安置问题,把“最穷的地方在广东”这顶帽子彻底摘掉。 

  2012年1月19日,农历腊月廿六,临近年关。汪洋轻车简从,只带了几位工作人员,没有事先设计路线,也没有通知当地党委、政府,就直奔瑶族山区。 

  “走出大山越远,幸福离你越近。”这是前年汪洋在大古坳村动员群众向山下搬迁时说的话。但当时很多群众担心到了山下没有田种,找不到工作,不敢下山。时过境迁,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走出大山才能致富”,已有2/3的村民搬到了山下移民新村。“我们也想搬到山下去,可惜没有新房的名额了,能不能帮我争取一下?”成为这次汪洋在大古坳村听到最多、最急切的群众呼声。 

  邓伟玲是连南民族高级中学高二级学生。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她勤学俭用,刻苦用功。汪洋鼓励邓伟玲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很多青少年中途辍学,外出打工干体力活,只能赚很少的辛苦钱。如果能考上大学或学一门技术,就能有相对较高的收入,全家致富就有希望了!要是你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我资助你!如果能考上大学,我也供你!”邓伟玲眼眶湿润。“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 

  汪洋也要求村“两委”干部、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劲不松、气不泄,把工作重点从资金、项目的投入向制度设计转变,建立对口帮扶、干部驻村、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贫困村班子建设等长期化制度,建立科学的评定考核指标体系和脱贫激励机制,保证扶贫成果长效化。 

  机制保障

  把贫困永远甩在身后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清远市302个省定贫困村累计投入“双到”资金15.11亿元,平均每村投入500.39万元,每户投入1.41万元;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455个,帮扶户项目5万多个;2011年与2009年相比,30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近4倍,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2.6倍。 

  23.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02个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3万元,清远市提前一年率先实现基本脱贫的目标任务。 

  很多贫困地区在帮扶队和自身的努力下,暂时脱离了贫困。但清远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脱贫并不能一蹴而就,暂时的脱贫并不意味着永远脱贫。于是,清远市开始着手构建脱贫长效保障机制。 

  “保证脱贫不返贫,农业开发是关键,新农村建设是保证。”鲁小鹏从事扶贫工作9年,深知其中“甘苦”:“扶贫,是义务,是责任,是机会。” 

  鲁小鹏介绍,今年清远市将通过“五个转变”,大力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第一,调整扶贫开发战略,推动“双到”工作从短期帮扶向长期化、制度化转变。今年,清远市扶贫办将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及“桥头堡”战略的要求,努力实现对口帮扶、干部驻村、财政扶持、社会扶贫、“两委”班子建设、扶贫统计监测“六个长期化”。另外,还将与广东移动公司共建清新县秦皇村级卓越管理规范体系,并向302个贫困村推广;出台清远市脱贫示范村和村级长效机制示范村等标准。通过实现扶贫开发长期化、制度化的转变,构建全市“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第二,深化金融帮扶,推动金融扶贫从单一的财政投入向金融和金融保险业投入的转变。按照计划,清远今年将累计建立贫困村互助金试点村200个,并继续推进全省小额信贷试点县阳山县的金融扶贫工作,扩大深化连南县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合作。同时,还将在连山县与广东保监局开展贫困户农业生产投保及互助金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生产保险业零的突破。 

  第三,调整帮扶资源,推动全市扶贫“双到”从基本脱贫向实现全面稳定脱贫转变。今年将在去年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部分帮扶责任单位,突出帮扶重点和难点,强化对仍未脱贫的1.3%贫困人口的帮扶措施,确保到年底实现全面稳定脱贫。 

  第四,提高就业技能,推动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转变。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今年将重点把“两德”经济合作区打造成“双转移”与“双到”结合的扶贫培训就业示范区。 

  第五,总结推广经验,推动全市扶贫“双到”实现从实践探索到理论提升的转变。将加强宣传报道,对全市推进“双到”的“四个创新、五种模式、六大机制”的三个阶段进行系统总结归纳,从多个方面总结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向全市和社会推广。 

  鲁小鹏说,“我们要围绕‘全面稳定脱贫’这一目标,不断深入推进和完善脱贫长效机制建设,尤其是加强村级脱贫长效机制建设,力争全市302个省定贫困村年内有一半以上建立村级脱贫长效机制,并建立100个脱贫致富示范村。”

  鲁小鹏表示,今年将力求每一个贫困村都实现“六个确保”,即确保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留下一笔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建设一个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建立一套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和树立一股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