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乡村振兴
   
打造文化IP 赋能乡村振兴
加入时间:2020-10-20    来源:南方日报

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树茂柚香。初秋,梅县区大地上悄然展开一幅“田园幽美、人文醇美、经济富美、生活和美、村庄秀美”的美丽画卷。

梅县区遍布众多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近年来,梅县区找准乡村特色资源优势,发掘乡村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IP,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文化内涵。

梅南镇水美村立足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爱国教育示范点;城东镇玉水村发挥厨师人才优势,主动对接“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相关政策,成功创建“广东厨师之乡”……该区深刻认识到,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迈入新阶段,应注重“文化内涵”的建设。只有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让乡村拥有属于自身的文化标识,才能对外树立鲜明的形象,提升村民“主人翁”的自豪感,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参与家乡建设,使乡村更和谐美丽。

 

传承“知青精神”

丰富村居文化

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步入梅县区桃尧镇桃溪村,原本粗糙的砖瓦墙面摇身一变成了农耕文化展示墙,犁耙、蓑衣、斗笠等农具点缀其中,颇具田园风味。村道两旁,一幅幅特色墙绘映入眼帘。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想贫下中农所想,急贫下中农所急”。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

时光荏苒,图文并茂的墙绘将知青下乡插队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将思绪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数十年前,正值青春年华的知青响应祖国号召,怀揣满腔热血,踏着时代旋律,毅然来到桃溪村,为贫瘠落后的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为乡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知青回城,其在当地的事迹日渐被淡化甚至遗忘。

为了铭记这段难忘岁月,引领青年人奋发向上,桃尧镇在桃溪村规划打造知青文化展馆,再现当年火热的生产情景,通过知青文化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

在新落成的知青文化展馆内,展示着当年知青下乡的海报、知青下乡插队时使用过的个人物品。来这里游览,人们便能详细了解到梅县知青的事迹。

桃溪村党支部书记黄玲介绍,2018年,包括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在内的20多名老知青回到50年前下乡插队的桃尧镇。了解村子情况后,梁亮胜捐资1000万元助力桃溪村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立足实际情况,挖掘桃溪村历史人文和知青文化,委托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要求突出乡土气息,将知青文化、产业、生态旅游融入桃溪村美丽乡村建设中。”桃尧镇驻桃溪村工作组组长古增辉告诉笔者,在党建引领下,党员干部带动村民参与村级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目前已完成了村道升级改造、莲岳楼修缮、桃溪村党群服务中心、公共厕所、沿河栈道、村标建设、绿化美化亮化提升等32个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知青精神代表着鼓足干劲、吃苦耐劳,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至今影响着村民,也激励着干部们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古增辉说。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保留各村特色,努力打造独有的文化品牌,例如桃溪村的知青文化、桃源村的古民居文化、螺江村的名人文化等等。”桃尧镇党委副书记曾可表示,下一步,该镇计划继续投入资金,增加桃溪村的知青文化元素,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激活名厨资源

加速乡村振兴

“滋啦!”鸡肉入锅的声响从电视传出,屏幕上鸡与姜蓉共同翻炒的画面,引得观众垂涎。

在央视的一档美食节目《味道》中,玉水村的特色菜——姜蓉鸡的烹饪过程被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我们村里有半数以上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做厨师,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超百人,遍布全国27个省份。‘中国中生代顶尖五十强厨师’郭开扬、‘180万拍一只姜蓉鸡’制作人郭科、‘中华金厨奖’得主朱世雄都是我们村的。”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告诉笔者。

回忆过去,郭国青感慨万千:“玉水村成为‘厨师之乡’的历史并不长,在上世纪80年代时,玉水村大部分村民通过在煤矿里务工谋生,生活并不富裕。”

时过境迁,如今玉水人走南闯北,足迹遍及27个省市区,立足于一间间异乡厨房奋力打拼,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哦!那个厨师村!”如今,提起城东镇玉水村,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

这样的成果并非一日之功。作为一个省定贫困村,如何将丰富的厨师资源利用起来,走上乡村振兴道路?

从远近有名的煤炭村到闻名中外的名厨村,玉水村走出了一条通过“粤菜师傅”技能脱贫、奔康致富的可复制道路。

为了激活名厨资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梅县区在2018年全面启动了“客家菜师傅工程·十个一系列活动”,以玉水“厨师之乡”为抓手,以“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为切入点,探索构建“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农产品产销”等产业链,以人才振兴引入特色产业、传播客家文化,将玉水村打造成梅县区一张独具客家特色的新名片。

自获评“广东厨师之乡”,加上中央、省、市级媒体的轮番推介,近两年,玉水村变得热闹了。慕名前来体验美食的游客络绎不绝,更有不少游客点名要吃电视节目中的同款菜式,这让农家乐的经营者看到了发展的前景。

驻玉水村第一书记罗明翔告诉笔者,玉水村充分利用现有的厨师人才资源,延长相关的产业链,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餐饮等行业,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如今,这条‘客家菜师傅培养—绿色农家乐旅游—特色产品产销’的产业链条日趋完善,玉水村正走上一条乡村振兴的‘风味之路’。”对于玉水村的未来,郭国青充满信心和期待。

 

活化利用古村

助推文旅融合

十月的侨乡村,稻谷渐熟,生机勃勃。

今年国庆节与中秋节“联姻”,在难得一遇的8天长假刺激下,梅县区文旅产业全面复苏,各个景区内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乡村游成为了“双节”的热门主题。

位于南口镇的侨乡村在节日期间展现出了火爆的人气。除了欣赏田园风光,享受田间地头的乐趣,村内古色古香的传统客家建筑对游客也颇具吸引力。

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116座客家古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各自成幢相互守望绵延数里,宛如一个天然的客家围屋民居博物馆。其中,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梅县区最大的客家民居——南华又庐成为了许多游客的打卡地。

“平时在大城市生活节奏比较快,假期我们更愿意带着孩子来乡村体验‘慢生活’。”从肇庆来梅州旅游的游客叶小姐告诉笔者,她本人对客家古民居和风俗习惯很感兴趣,这趟旅程不仅让她看到了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建筑,也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

吹着微风,闻着稻香,听着蛙声,品着咖啡,感受古村落文明跳动的脉搏,领悟土地的厚重。行走在侨乡村,两岸沃野阡陌相连,村庄安宁静谧,各具特色的客家围龙屋点缀其间,仿佛一幅诗情画意的水墨画卷。

近年来,侨乡村积极探索古民居良性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充分挖掘整合古村丰富的人文、自然和生态资源,以“陌上故庐,客归侨乡”为主题,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这正是我们独特的资源优势。”侨乡村党支部书记潘增明认为,风景如画的客家田园风光和深厚的客侨文化是侨乡村独特的发展优势。

“今年‘双节’期间咖啡馆生意很好,人多的时候,店里的桌子坐满了人,还有人排队等位。刚好近期村里的亲子农场也开业了,带来了更大人流量,咖啡厅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左右。”自在楼咖啡厅的服务人员小陈说。

“侨乡村应该充分挖掘华侨的故事,植入到侨乡的发展中来,让古民居进一步活化。”业内人士认为,古民居应该是文化产品的载体,要让每一座古民居的居住者讲好华侨故事,使文化厚植在侨乡村土壤中。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