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省外要闻
   
贵州:吹响十二五决战贫困
加入时间:2011-1-18    来源:贵州日报

编者按

  贵州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包容性增长与社会公共服务历史欠账极多,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目前,按照国家1196元的扶贫标准,我省有农村贫困人口505.3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85%,居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14.5%,居全国第二。同时,我省贫困人口分布区域广,全省9个市州地都有扶贫开发任务。

  最近,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未来十年,我们要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前五年,即“十二五”期间,我省要确保贫困人口减少300万人以上,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扶贫开发,是贵州最大的民生。省委书记栗战书作出明确指示:“要切实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这是我省决战贫困的号角。虽然扶贫攻坚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但我省有信心,有志气打胜这场对贫困的总攻战。这些年,在党中央的殷切关怀和有力指导下,在中央各部委的支持下,我省各地在扶贫工作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在2011年开年之际,我们对各地的扶贫攻坚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作一观察。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在决战贫困的号角声中,我省的扶贫工作定会取得更大成效。

贵阳市四大战略走出贫困

  2010年,贵阳市瞄准贫困人口集中区和贫困农户,针对贫困地区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益低下、发展技能缺乏等主要致贫因素,从贫困群众最需要、最迫切、发展愿望最强烈之处入手,积极扶持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点,加大部门资源和社会资源整合力度,切实抓好贫困地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经济援助与智力帮扶相结合,政府帮扶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农民增收增幅高于全市农民增收增幅,实现了全市1.53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实施“连片开发”战略,整合投入资金7961.5万元,在54个贫困村大力开展综合治理、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改造农村危房326户,修建进寨道路95.45公里,串户路2161.8公里,机耕道14公里,沟渠21.9公里,小水池2140口,改造基本农田6960亩,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抓增收产业培育,大力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羊、果、药产业化扶贫项目和乡镇特色种养产业扶贫项目,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2400万元,扶持贫困地区7万农户,使3260户贫困户,1.14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20元,增幅达18.6%,预计高于全市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个百分点。

  实施“技能提升”战略,开展农民技术培训2436期,204337人,“绿色证书”培训55期,2600人,产业化培训7850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2400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920人,使1.25万贫困人口基本掌握1—2项种养适用技术,拓展了贫困群众就业空间和增收门路。

  实施“社会扶贫”战略,积极推行走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大扶贫”之路。据统计,2010年全市共计投入社会扶贫资金2100万元。

遵义市提升目标纵深推进

  2010年,遵义市进一步增强了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有新提升。整村推进实施顺利,目前已完成1556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扶持主导产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贫困村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了1-2门生产实用技术,近一半的农户每户有1个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劳务输出。

  在深化扶贫开发机制上有新的提升。一是深化了开发式扶贫机制。扶贫目标上,从由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转向解决生存问题与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二是通过实施“参与式”扶贫开发,使广大贫困群众的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使群众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释放,从被动接受扶持转变为主动参与扶贫。三是遵义市的扶贫开发通过国家投入、地方配套、社会捐赠,逐步建立了以国家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贫困农户投入劳动力和自筹资金为主体,以信贷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

  2010年,全市集中扶持了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名、特、优、新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雏形,做到了“开发一片,成功一片,致富一片”,为扶贫开发产业带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盘水市大扶贫促进大变化

  六盘水市进一步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深化“大扶贫”理念,重点落实好对口帮扶工作、集团帮扶工作、机关党建扶贫工作和筹集社会帮扶资金扶贫工作。

  六盘水市一是抓好大连市对口帮扶的23个援建项目,总投资1531万元,其中援建资金750万元、自筹资金781万元。二是全面推进2010年度省安排我市在六枝特区陇脚乡和水城县玉舍乡实施的“集团帮扶、整乡推进、连片开发”项目。三是大力抓好党建扶贫工作。配合省直党建扶贫工作队共同抓好挂钩点的党建扶贫工作;抓好市直机关党建扶贫工作,从103个市直单位中抽调400多人组成39只农村党建扶贫工作队分赴39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开展帮扶工作。四是努力筹集社会帮扶资金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通过省扶贫办的帮助争取到福耀集团曹氏父子捐助资金1940万元,共资助了3个乡42个行政村268个村民小组的9700户农户,每户资助2000元。

  六盘水市按照年度脱贫5万人的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落实到户。全市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318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10.93%,为市计划数的100.6%,为省下达计划数的134.54%。

  在产业化扶贫方面,2009年至2010年,六盘水市落实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7500万元草地生态畜牧业种草养羊项目,扶持农户4152户;落实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实施盘县核桃产业项目,种植核桃18230亩等。

安顺市产业引领连片开发

  进入新阶段扶贫开发时期以来,在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安顺蔬菜作为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到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45万亩,产量达60万吨,总产值在24亿以上。一批无公害及产地认证的基地业已形成。据农业部连续三年抽查结果,安顺蔬菜的指标检测合格率均排全省第一。白旗韭黄、刘官山药、林卡辣椒、白水生姜(丁旗、坡贡)、化处和宗地大蒜、土桥香葱、断桥反季菜、板贵花椒、二关大葱及贵黄沿线的西红柿,正在形成品牌。

  随着交通改善,在扶贫产业化蔬菜项目,整乡推进、连片开发项目的扶持下,一些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蔬菜种植基地正在兴起,贯穿镇宁自治县的镇坝公路沿线,连片种植的蔬菜、早菜连绵不断;紫云火花河谷,猴场克座坝子,水塘河谷,蔬菜种植基地应运而生。另一方面,蔬菜加工业正在兴起,安顺百花串在腐乳品牌的基础上,随着体制改变,新厂建城,油辣椒、糖醋藠头,蒜头等产品不断扩大规模,天龙糟辣椒、小山腌菜、断桥煳辣椒、旧州鸡辣子、关岭花椒等加工规模逐年扩展。上百村寨的蔬菜种植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基地与市场直接连接,随时随处可以看到,装菜大货车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在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80元中,有800元来自蔬菜产业。

  随着扶贫开发政策集中向产业化扶贫投资,安顺市委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7月在平召开蔬菜产业推进大会,并出台“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14条。为承接扶贫产业投资、加快安顺蔬菜产业发展作出了15年规划。

黔南州产业扶贫区域推进

  黔南州2010年实际完成减少贫困人口5.65万人,占省计划5.24万人的107.82%。该州工作措施有:

  把减少贫困人口任务列为对各县(市)和州直有关部门年终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完成减贫任务。在州政府机构改革中,撤销了州扶贫开发办公室,建立州扶贫开发局,并增加州、县两级扶贫部门项目管理工作经费,有效保证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以产业化扶贫为重点,实施区域推进。一是州政府建立了以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联席会议制度,为产业化扶贫提供了的组织保障。二是“雨露计划”项目根据产业化项目实施的进程,及时、有效的为项目农户开展项目实施所需的实用技术培训。三是以“185工程”为抓手,按照“统筹安排、抓大不放小”的原则,着力打造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果、药、茶等扶贫产业经济带。

  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落实强农惠农措施。认真开展到乡、到村、到户调查摸底核实、建档立卡,确保计划到户、登记到户、措施到户、检查到户和见效到户。瞄准贫困农户,明确要求种养业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扶贫项目要以贫困农户为实施对象,重点确保当年计划越线贫困户,并以此作为项目验收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加大对减贫对象的扶持力度。

黔东南州拓宽渠道整合资源

  “十一五”以来,黔东南州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个多亿,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变,增收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农民素质和生产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大部分贫困农户的温饱基本解决,部分群众走向脱贫致富。

  2010年预计实现减贫8.0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100元,比2005年的1728元增加1372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05年末的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108.19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74.5万人,减少了33.64万人。

  “十一五”期间,修建乡村公路590.2公里,解决25.4万人和22.7万头大牲畜饮水问题,修建村级卫生院、党员活动室等村级服务场所建设415个,种植茶叶3.1万亩、中药材44万亩、优质水稻8.8万亩、蔬菜、经果林等经济作物59.2万亩;进一步加强了农房改造、村村通、芦笙场等建设。

  开展干部及农民技术培训168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5万人,实现就业5.4万人,转产2.7万人,就业(转产)率达85 %以上。

  加强与宁波对口帮扶工作联系,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推进党建扶贫、结对帮扶、“计生三结合”等扶贫资源的整合,形成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贫和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争取各类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共计1.9亿,有效地改善了以“雷公山、月亮山”为重点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黔西南州深入推广四种模式

  黔西南州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州情认识,以稳定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推广了四种产业化扶贫模式。

  “晴隆模式”是在高海拔喀斯特地区发展种草养畜,因发源于晴隆县而得名。2001年起,晴隆县在各级扶贫部门支持下,实施种草养畜项目,产生较好经济、社会效益,并有效治理了生态环境。“晴隆模式”已在全省、全国推广。

  “者楼模式”是在册亨县者楼镇低热河谷地区规模发展早熟蔬菜。目前,全县种植规模达到4.2万亩。并形成了以者楼河流域为重点的优质蔬菜基地,带动全县2万余菜农走向了致富路。

  “坪上模式”是在中海拔地区种植大面积金银花,源于贞丰县珉谷镇坪上村。坪上村石漠化非常严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种植金银花,目前已发展上万亩,不仅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还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现象。

  “顶坛模式”是在低海拔喀斯特地区的贞丰县顶坛片区种植花椒。顶坛片区是贵州有名的高温岩山地区,石漠化极为严重,现在,成片的石头已被一片片花椒林覆盖。如今,“顶坛模式”已在全国低海拔石漠化地区推广,仅黔西南州,花椒种植面积就达14万亩,每年农民可收入6000多万元。

毕节地区集团帮扶重点突破

  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毕节地、县两级扶贫办均单独设置,明确为行署和县(市)政府的工作部门。要求扶贫开发重点乡镇设扶贫工作站,非重点乡镇明确专人负责扶贫工作,贫困村明确1至2名劳动扶贫协管员。地、县、乡都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做到责任到人、奖惩到人。

  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一是深化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联系。二是深入抓好“4321”结对帮扶、党建“1+1”帮扶、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和“四帮四促”活动。三是加强与深圳市和“三区三委”的联系。四是抓好社会扶贫工作,汇集各方力量到扶贫开发工作中。

  积极创新扶贫机制、切实提高扶贫效果。一是整合资金机制。认真落实财政扶贫资金按不低于1:3的比例整合的要求,多方筹资、整合项目、资金、技术资源投入到扶贫开发之中。二是滚动扶持机制。对效益好的种植养殖业项目实行滚动扶持。三是信贷扶贫机制。采取“农户贷款、财政和扶贫资金贴息”等办法来增大扶贫资金的投入。

  实施地县集团帮扶、确保突破重点难点。将全区所有贫困乡镇作为集团帮扶定点乡镇,建立和完善集团帮扶工作格局和工作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帽,不脱政策”。

铜仁地区创新思路狠抓落实

  2010年,铜仁地区以扶持扶贫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和减少贫困人口为工作核心,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工作重点,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目标。

  2010年初,铜仁地区结合实际,提出了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万人的目标任务。为努力保证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地区扶贫办将任务迅速分解下达到10个县、市、特区,并要求各县、市、特区要将计划任务分解到乡镇村,落实到贫困户。按照“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原则,各县、市、特区抢抓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的机遇,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为主要内容,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经一年的努力,目前现经初步调查分析和数据汇总,预计全年全区可以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02万人,其中通过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可使全区农民人均增收36.68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15元,减少贫困人口3.95万人;以养殖业为主的产业可使全区农民人均增收24.91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959元,减少贫困人口2.52万人;以乡村旅游为主的产业可以使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减少贫困人口0.13万人;以劳动力培训转移、转产可使人均增收3000元,减少贫困人口0.68万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去年增加440元左右,达到3182元以上。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