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省外要闻
   
青海:谋划“大扶贫”格局 创新西部扶贫新思路
加入时间:2011-1-27    来源: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本网讯 据新华社报道,“十一五”期间,青海省整合中央财政及本省扶贫资金50多亿元,实现年均净减少贫困人口12.89万人,至2010年完成了1679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整村推进扶贫率达91%,贫困人口比“十一五”初期人均增收1404元。

  专家表示,有效整合日益增多的扶贫项目是未来扶贫工作成功的关键。青海省通过行业扶贫、省内龙头企业连点帮扶、政府部门定点扶持,各级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等方式,谋划建立的“大扶贫”格局已初现雏形,取得的一些成效值得西部贫困地区借鉴。

“十一五”期间全区扶贫开发实现新格局

  青海省乐都县下北山地区的马厂、芦花、马营三乡,是青海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干旱贫困山区之一。十一五期间,青海省通过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使这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厂乡甘沟滩村村长李孝业说,县里通过整合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的扶贫项目,不但向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化肥以及双垄覆膜的塑料,还组织村民定期学习双垄栽培技术。2010年蔬菜价格上涨,甘沟滩村大量种植的马铃薯亩均增收300多元。此外,县扶贫局开展的“雨露”技能培训项目,每年组织村里200多人前往县里引进的省龙头企业打工,人均年增收1000多元。据统计,2010年甘沟滩村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是2000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多。

  甘沟滩村的变化只是青海省实施整合扶贫项目资源,推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一个缩影。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罗松达哇说,近年来,国家对西部省份的扶贫支持力度逐年增大,“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下拨青海的扶贫资金达28.3亿元,年均增长1.16亿元。青海省内民政、教育、交通、水利、农牧等十几个部门所涉及的扶贫资金有24亿多元,涉及项目近千个。如何统一利用好这些资源,改变过去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是青海扶贫工作一直考虑的问题。

  “首先要转变观念。”罗松达哇说,青海省在省内各部门、各县乡力图树立“大扶贫”的理念,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统筹规划,通过行业扶贫、省内龙头企业连点帮扶、政府部门定点扶持,各级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的方式,将扶贫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范围之内,初步形成了统筹规划的扶贫新格局。

  “十一五”期间,按照2000年的扶贫标准,青海省年均净减少贫困人口12.89万人。2010年,2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94元,比2005年增加1404元。完成了全省1679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基本实现了村有基础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水、电、路三通和学校、卫生室、广播电视三有目标,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合资源,探索构建“大扶贫”模式

  青海省探索构建的“大扶贫”模式,核心在于整合各部门,不同口径的扶贫资金,调动全社会资源,统筹规划,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记者调研了解到,这一“大扶贫”模式,从资金投入机制、定点帮扶机制和扶贫开发方式三方面区别于以前的扶贫方式。

  首先是创新了资金投入机制。2008年以来,青海省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财政扶贫、行业发展、帮扶、社会捐助等各类资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其次是创新了定点帮扶机制。把定点扶贫与干部挂职结合起来,与帮扶单位评选精神文明单位结合起来,使定点帮扶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调动了帮扶单位开展帮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据青海省平安县扶贫局局长董杰介绍,平安县各部门都在各乡镇有连点扶贫村,各部门领导及考察提拔干部都有定点扶贫对象。对帮扶单位和帮扶领导,都下达了帮扶任务,限定了项目完成时间,扶贫考核成绩纳入年度对单位和帮扶领导的考核之中。“任命领导干部时,扶贫成效是重要的考核指标。”董杰说。

  第三是转变了扶贫开发方式。针对过去扶贫开发项目散、效益低、难以调动贫困群众参与积极性的问题,2008年以来,青海省积极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精心指导各地由单村独户、分散单一实施项目扶贫开发方式向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转变,摸索出了符合青海省实际的连片开发、产业带动、规模经营、整体推进、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之路。2010年,全省集中连片产业带动的整村推进项目村占项目村总数的比例达到了91%以上。

  在不具备连片开发的整村推进项目村,青海省以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推进产业化扶贫过程中,以国务院扶贫办和青海省认定的88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为主力,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建成53个不同类型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产业链条,引导贫困农牧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十二五”扶贫任务艰巨 “大扶贫”开发仍是关键

  尽管青海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摸索出了适合西部贫困省份扶贫开发的新思路,但青海省未来的扶贫开发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其一是2010年青海省实行新的扶贫政策和标准后,贫困人口较2009年增加79万。贫困人口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37.6%,贫困发生率达11%,远远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3%的平均水平,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

  其二是青海省是全国最典型的特殊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因此扶贫开发的难度大,返贫率高。大部分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返贫率达25%。2010年玉树地震灾害,导致当地返贫率高达71%。

  其三是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贫困地区的收入与全国、本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2009年,青海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5153元和全省3346元相差3858元和2051元,急剧增大的差距,使扶贫工作面临需要二次扶贫的压力。

  面对“十二五”期间扶贫工作的严峻形势,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罗松达哇认为,进一步强化“大扶贫”格局关乎外来扶贫工作成败,其中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异地搬迁等方式是关键。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继续着力实施区域连片开发工程,按照“户有致富项目、村有增收产业、乡有特色产业、县有支柱产业”的思路,根据青海省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打破区域界限,对已完成整村推进任务、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实施连片开发、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工程,有针对性地扶持贫困户发展符合区域定位和当地区位优势的特色农牧业、种养业、旅游业和服务、运输、劳务输出等二、三产业,确保群众增收。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力争完成1662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力争每个项目村整合资金达到100万元以上,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青海省已制订《青海省异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计划完成209个村、1.3万户、6万人的异地扶贫搬迁任务。

  罗松达哇表示,在“大扶贫”格局下,“十二五”期间青海省有望实现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到2015年脱贫90万人的总体扶贫目标。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