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理论研究
扶贫论坛
调研报告
经验总结
扶贫助廉
扶贫315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开发->>扶贫315
   
政府“包办”的扶贫模式应该尽快转型
加入时间:2010-7-14    来源: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从2006年3月到2007年3月,甘肃省扶贫办和天水市麦积区扶贫办一共下批扶贫项目款114万元,支付给麦积区甘泉镇胡沟村,要求给村里买牛220头、种草330亩、新建设牛棚40座,扶贫户150户,培训农民500人次,建人畜饮水工程一处。然而,该项目在已经验收合格之后,当地的农民却“连一根牛毛都没见到”。记者调查发现,所
谓的扶贫项目只建起了三座未曾使用的牛棚和20亩苜蓿饲料地,其他扶贫款都不知所踪。

     扶贫款去向不明、扶贫项目胎死腹中,这样的现象并不是甘肃天水一地所独有。从国家开始大力扶贫以来,虽然很多贫困地区都利用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是,扶贫款被侵吞挪用的情形也大面积发生,不少扶贫项目在建起来、通过验收之后,很快就好景不再,农民脱贫随即返贫的现象所在皆有。

     扶贫事业之所以会遭遇瓶颈,与沿袭已久的政府包办扶贫模式有着内在的联系,甘泉镇用114万元建起三座牛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扶贫款下批到镇政府之后,并没有顺理成章地进村入户,而是呆在了镇政府的账上。为了应付上级的验收检查,镇政府建了几座草棚竟然就得以蒙混过关。在这整个扶贫过程中,扶贫的对象即贫困农民被排斥在外,他们既不了解扶贫款的用途,也无法监督其走向,更不能利用扶贫款走向温饱和富裕。扶贫款到底如何使用,最终流向谁的腰包,都由少数几个干部说了算,这样的扶贫无疑是极不安全的。

     以政府为主体的扶贫模式当然有其历史合理性。在贫困地区的农民严重缺乏组织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情况下,如果直接将扶贫款下发到农民的手中,不仅起不到造血的作用,还很有可能马上变成酒钱。某地曾经用扶贫款购买了数百只基础母羊,无偿分配给农民,但大部分农民喂养了没几天,就把羊杀掉了去换油盐酱醋。但是,过度依赖基层政府也并不见得就让人放心。首先,三提五统取消之后,基层政府没有了活钱、还欠着很多的债务,国家的扶贫款正好用来给干部们“救急”;其次,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基层政府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扶贫款,那些善于走关系的能人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少数干部更是把扶贫款用于自家的建设;另外,由于农村社会形态的变化,乡村政府普遍趋于弱小和无力,在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和搞活经济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扶贫款落在他们的手里,同样起不到应有的功效。于是,农村地区的扶贫就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为了打破上述困境,近年来,许多地区不断尝试新的扶贫模式。有的地方利用扶贫款吸引农民参与,建起了乡村“穷人银行”,通过小额放贷和资金的不断滚动,帮助农民以小型项目获取可观收益。有的地区以企业为扶贫龙头,带动相关村镇的农民致富,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借鉴而来的“草根扶贫”模式越来越受到高层政府的重视与肯定,政府将扶贫资金委托给非政府组织管理、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非政府组织具体实施扶贫项目,已经在江西、宁夏等多个地区开始了试点。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扶贫资金与知识资源的有机结合,正在为扶贫事业开拓出更乐观和广阔的前景。

    扶贫模式的不断创新,恐怕是解决传统扶贫方式准头不足、效率不高、容易引发贪腐等问题的不二法门。所以,要想让甘肃甘泉镇的天价牛棚现象不再出现,恐怕不能仅仅寄望于对基层干部的教育与惩戒,而是要改变贫穷地区的传统扶贫路径。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