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领袖人物
先锋人物
名星人物
责任大使
侨界领头羊
扶贫志愿者
扶贫状元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人物
   

 柚子园是陈华明帮扶重点项目,这是他生前在柚子园留影。丁玎 摄

    陈华明生前曾当广州亚残运会火炬手。肖雄 摄

    南方日报讯 (撰文 马喜生 彭文蕊 谢新阶)  笔者从广州市委获悉,2月6日广州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陈华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追授陈华明同志“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在扶贫驻村工作岗位上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驻村干部陈华明同志学习。

    《决定》介绍,陈华明生前是广州市侨联办公室副主任。2011年9月,他主动请缨代表市侨联参与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部署安排,前往梅州市丰顺县建桥镇三社村担任驻村干部。2013年1月28日因肺癌并伴有多发性转移恶化,不幸去世,年仅46岁。陈华明驻村一年多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带病坚持工作,出色完成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

    《决定》指出,陈华明是广州市扶贫开发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又一名郭建南式的好干部,为基层工作燃尽生命之火,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体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境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典范。根据陈华明同志生前的一贯表现,广州市委决定,追授陈华明同志“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决定》要求,广州市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要把开展向陈华明同志学习活动作为当前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迅速掀起向陈华明同志学习的热潮。

    回访

    记者再访陈华明生前帮扶的三社村,村民怀念“侨联叔叔”

    他的扶贫之旅一直很快乐

    在陈华明离世近1个月后,记者再次来到他生前帮扶过的梅州市建桥镇三社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被村民称为“侨联叔叔”的陈华明扶贫中其实一直享受着快乐。

    他把好茶送给老师喝

    从张锦达的回忆中,记者发现陈华明真心喜欢这所学校,他每次下村都要到学校转一圈,向老师和学生嘘寒问暖。有一次他看到老师喝的茶叶很差,他下次便从老家带来凤凰单枞茶送给老师。

    2月20日,阳光明媚。三社侨新希望小学迎来了新学期第一天,操场上飘来学生朗朗读书声:“龙门是一座大山,高高地横在黄河当中,挡住了奔腾直下的河水的去路……”与学生们朗读的课文相似,“两山高压、一水直流”是三社村真实的地理写照。

    帮扶教育事业是扶贫工作的一项硬指标。年过半百的张锦达是三社村唯一一所小学的校长。他回忆说,陈华明到三社村的第二天,便去了学校。看到学校门窗破旧、地面坑洼且墙壁石灰多处脱落后,陈华明当场向张锦达承诺,要发动广州市侨联一位重视教育的热心企业家来帮忙翻新学校。

    2011年11月,广州侨界热心人士梁一新来到三社小学现场考察,并当即表示要捐款14万元对其升级改造。

    他的热心影响了村民

    张锦新告诉记者,陈华明把他当作兄弟一样,有一次张锦新告诉他打算来年开张一家农家乐,陈华明很高兴,答应给他的农家乐做设计,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时,陈华明还告诉他图纸快设计完毕。

    52岁的村民曾桓平,今年最高兴的事就是搬进了新屋,最遗憾的也是乔迁之喜时,陈华明未能如期赴约喝一杯喜酒。曾桓平是陈华明驻村时帮扶的贫困户之一,在村里打散工,收入勉强维持家人糊口。

    “他问我有什么手艺?我告诉他,我在部队当兵时学会开拖拉机。”曾桓平告诉记者,陈华明用10800元扶贫资金给他买了台耕田手扶拖拉机。一年两季农忙时候,曾桓平用拖拉机耕地,一年下来能赚七八千元。

    陈华明热心助人的精神感染了曾桓平,他看到同村人有困难,也会尽力帮忙。

    三社侨新希望小学不远处是村民张锦新的柚子园。一年前陈华明上到柚子园时看到柚子结果小,张锦新告诉他没有本钱买肥料。尽管张锦新不是帮扶对象,陈华明还是申请了一万元资金给张锦新买肥料。陈华明发现红肉蜜柚市价很高,而且很热销。于是,他建议张锦新舍弃老化的橙子树,改种红柚。

    为了鉴定三社村的红色土质是否适合种植红柚,陈华明还找来农科所的专家实地考察,得到专家的肯定后,张锦新一口气买来400多株幼苗,打算再扩大种植面积。

    追问

    扶贫压力从哪里来?

    繁重工作加评比让扶贫干部压力“山大”

    “扶贫是一件累差活,要做通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还有各种评比和考核,扶贫干部的压力很大。”这是梅州市建桥镇镇委书记彭广沈的实话。扶贫干部压力很大,郭建南、陈华明就是累倒在扶贫岗位上,还有一些扶贫期间生过重病的扶贫干部没有进入公众的视野。

    到底扶贫干部的压力来自哪里?彭广沈告诉记者,以三社村38户贫困户为例,脱贫的标准是每人年收入达到2500元,难题也在这里,如何统计贫困户是否脱贫了?这需要扶贫干部细致的工作,想方设法为贫困户增加收入,而且不能只是授贫困户以鱼,还得授之以渔。

    此外,还得做通一些未评上贫困户的群众的思想工作,如果干部没有与农民打交道的经验,压力更大,彭广沈就曾为性格较为内向的扶贫干部梁志斌担惊受怕过。梁志斌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我完全没有周末概念,只知道今天是几号,不知道是星期几。连续几个周末不休息是常事。”教育、养老、社保、卫生、水利基建……驻村期间,除计生外,村里其他所有的工作梁志斌都要涉及。

    扶贫中最大困难还在于增加村集体的资产,像三社村以前的集体经济为零,集体经济几乎没有一点基础,所以每一名扶贫干部下村后首要的事情是不断为村里找项目,没有项目将来就过不了考核,而贫困村所能吸引的项目又极其少,为此不少扶贫干部绞尽脑汁。不仅如此,有一位扶贫干部还告诉记者,评比还要顶着单位的压力,如果评比中没有好名次,将来在单位会难以被人瞧得起。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