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领袖人物
先锋人物
名星人物
责任大使
侨界领头羊
扶贫志愿者
扶贫状元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人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  

    22岁之前,因为没有接触,所以我并不了解扶贫,也并不清楚什么叫脱贫攻坚。但从22岁以后的某一天,在我的身上突然就多出来一个“扶贫专业户”的帽子。时常听到他人对我这样称呼,听得久了,已经说不上是什么感觉,高兴有之、骄傲有之、苦涩亦有之。  

    2010年2月,那时我22岁,大学毕业出来正式工作才半年多。有一天,突然看到一则报名前往贫困地区驻点扶贫的消息。疑惑的感觉涌上心头,作为改革开发前沿阵地的广东,怎么会有贫困地区?为了释疑,我专程上网查阅了一番,才知尚有不少地方相对来说依然处于贫困现状,扶贫已经是一件常态化的工作。  

    当时工作的单位是广东邮政下属信源彩印公司,作为中央直属单位,根据省里的安排,广东邮政也被指定了一个扶贫村。我所看到的报名信息就是广东邮政下发的。  

    年轻、好奇、新鲜、冲动,促使我做出了一个改变我一生的决定——报名参加去扶贫。荣幸的是,我被单位选中了。2010年3月,单位批准我加入驻村扶贫工作组,成为工作组的一员,正式参与第一轮扶贫开发工作。  

    当时的说法,扶贫时间为3年,3年期满即返回单位。但让我始料不及的是,这一干就是十年——  

    2013年3月,第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结束,原本以为可以返回工作单位,但紧接着第二轮扶贫开发工作接踵而来。由于干了一轮,有了些扶贫的经验,单位觉得我较为合适,在征求了我的意见后,再次安排我参与扶贫,并担任工作组组长,参与了第二轮扶贫开发工作。  

    从此以后,我的扶贫生涯一路延续,一直持续至今。  

    从2010年到2019年,从22岁到31岁,我把最美好的十个年头献给了扶贫,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十年来,扶贫贯穿了我的整个生涯,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二十弱冠到已为人父的而立之年,从不知扶贫为何物渐渐清楚脱贫攻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化茧成蝶的蜕变  

    2010年到2013年,第一轮扶贫定点帮扶清远市连山县荣丽村,当时我们驻村扶贫工作组为两人,一名组长和作为队员的我。  

    刚到扶贫村,为了让我尽快进入角色,更好开展扶贫工作,组长安排我开始查阅扶贫相关资料以及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后,我自己觉得对扶贫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为扶贫工作很简单,只要处理好与当地干部、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只要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只要把输血变为造血,只要将拟定的年度计划逐项完成,就算把扶贫工作做好了。但真正进入实施阶段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第一次入户走访,让我深刻理解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义。出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语言上的障碍,当时的扶贫村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主要语言为壮语,虽然大部分村民会讲粤语,但依然有一部分人尤其是老人仍然无法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更别说普通话了;其次,虽然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与贫困户讲起来,他们依然是一头雾水,尤其是一些扶贫专业用语,如“两不愁、三保障”等等,他们更是听不懂。这让我马上意识到,农村有农村的工作方式方法,不能用以往的经验来面对,也不能用书面上的语言来沟通。自那以后,我开始跟着村干部慢慢学习,少言、多听、多看、勤学,才渐渐好转起来。  

    除了要与贫困户、村干部打交道以外,与主管部门、行业部门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在参与扶贫工作以前,对于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我来说,更多面对的是车间、办公室的同事及事物,至于跟各级政府打交道,完全不在行。在组长的带领下,第一轮的那几年,我几乎跑遍了扶贫村所属县的所有行业部门,扶贫、组织、宣传、交通、水利、水务、广电、民政、住建等等部门,争取了大量的行业资金促进扶贫村的发展。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制定贫困户帮扶计划、贫困村帮扶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年度预算、项目预算、撰拟总结汇报、公务接待等等更是重点工作。以往经历的多是流水性工作,综合性事物接触极少,初触扶贫,我对这些不知所以。在组长的教导下,我从一窍不通到渐渐熟悉,帮扶计划要结合村、户实际情况和需求精准制定,项目实施要规范合理,计划预算要综合各方严谨测算,总结汇报要按实际抓亮点显成效凸汇总,公务接待要严谨缜密等等。  

    2013年,第二轮扶贫开发工作启动,单位被指定定点帮扶清远市连山县三才村,时任组长返回单位另有任用,单位选派我到三才村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并担任组长。那段时期是我成长最为快速的一段时间,此前,我是作为一个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工作,凡事都有组长顶着。但是从第二轮扶贫开发工作开始,我将担负主要责任,压力不可谓不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我也能够应付自如。直到2016年进驻梅州市五华县平湖村开展第三轮扶贫工作,虽然要求越来越高,但仍然感觉得心应手,这得益于前两轮扶贫打下的坚实基础。    

    精神扶贫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老乡能不能脱贫。”扶贫工作过程中,贫困户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如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的最大命题。要想贫困户脱贫致富,首要解决的是思想上、精神上脱贫,只要贫困户在思想上、精神上处于“富裕”的状态,这个家庭才会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李宇(化名)是我第一轮定点扶贫清远市荣丽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村初始,李宇是实现脱贫的难点户,长期往返于赌桌之上,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是对他当时情况的最好诠释。在工作组以及荣丽村“两委”干部通过入户访谈、促膝交流等方式多次劝说下,他终于“浪子回头”。  

    2010年,通过组织农技培训,李宇很快掌握了大肉姜的姜种处理、整地施肥、播种防虫等种植技术。在我们工作组和村两委的帮助下,他开始了生姜种植。接下来的日子,李宇每天穿梭于田地山间,照看生姜。到了第二年,他已经有了3.5亩生姜、10亩山林及2.5亩水稻,纯收入一跃达到2万多元,彻底丢掉了“浪子”的帽子。南方日报、清远日报等媒体对李宇的脱贫案例曾经也进行过报道。  

    2010年,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宇荣获了全省的百名“脱贫之星”称号。在2011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李宇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被推选进新一届村委委员,进一步激励了他脱贫致富的决心。  

    十年扶贫间,除了李宇之外,还有很多这种例子发生在我身边。第二轮扶贫的三才村,韦经(化名)通过我们的帮助,养殖蜜蜂上百箱,实现了脱贫目标;杨光(化名)排除万难,种植了几十亩的沙田桔,并发展成为旅游观光项目。2018年回访的时候,得知他还发展起了油茶种植,做起了茶油产业,但销售并不理想。回访结束后,我帮他做起了茶油的宣传推广,多个朋友争相购买,后来联系他,据说当年的茶油已经销售一空。第三轮扶贫的平湖村,20多岁的阿昌(化名)早年丧父,母亲残疾,育有两个年幼子女,阿昌年纪轻轻便撑起了整个家庭。这几年,得益于扶贫开发,他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完成了危房改造,住进了新房。闲暇聊天时,他常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活着总要有个奔头,不能让自己松懈了,要给自己找些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这辈子估计都是这个鸟样子,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话糙理不糙,在我看来,作为驻村扶贫也一样,要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要瞄准目标。小康的关键在老乡,关键在贫困户,要瞄准贫困户精准帮扶,只有贫困户摆脱贫困了,小康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产业扶贫促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如何发展产业在每一轮扶贫当中都是一项难题,但高兴的是,每一轮扶贫我们都找准了适合当地的产业项目。  

    在第一轮扶贫的荣丽村,由于邻村有着一定时间的生姜种植历史,种植的生姜曾经被当地一名“国大”在人大会上带去北京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展示过,已经颇有名气。在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对土壤情况严密分析之后,我们决定实施生姜种植,初期我们建设了一个20亩左右的生姜种植示范基地。年底收成时发现,生姜品质极佳,市场价格也不错。第二年,我们动员贫困户开始种植,在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荣丽村近半贫困户开始了生姜种植,形成了浓郁的种植氛围和较大的种植规模,为了解决贫困户的生姜销售问题,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并与贫困户签订了购销协议,当年种植生姜的贫困户亩产值可达近万元。 

    但种植生姜存在一个问题,那即是生姜种植存在连作障碍,同一地块连年种植生姜会导致病虫危害加重,土壤营养失衡,产量和品质会极速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经过与农业技术人员商讨后,我们选择了轮作,当年种植生姜的地块次两年改种番薯,生姜产业另行选址种植,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连作障碍问题,还新增了一项农业产业,打造出“一村两品”出来。  

    在第二轮扶贫的三才村,村民有养殖蜜蜂和种植佛手的传统,我们就充分调动贫困户蜜蜂养殖和佛手种植的积极性,动员组织农户大力发展壮大蜂蜜和佛手产业,工作组则尽力争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几年的努力,三才村养殖蜜蜂近千箱,种植佛手近百亩。但由于佛手那几年因天灾,黄龙病极为严重,不得不开始转型。经过多方论证并外出参观取经,最终我们选择种植龙须菜。数年来,经过工作组和村两委的多方宣传推广,该菜品于当地便供不应求。  

    在第三轮扶贫的平湖村,资源匮乏,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产业几乎为零。为了打破这种现状,我们邀请了专业机构对村山地土壤进行了检测,分析种养条件,同时到附近县镇调研论证,制定出可行性报告及实施方案,创建种养专业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模式引进了辣木产业,突破农业零产业现状,建成45亩种植6000株辣木的示范基地,这一产业带动30多户贫困户种植3000株,通过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线上线下销售辣木产品近5000罐,销售额逾15万元,解决了37名贫困户不定期就业。2018年为有劳力贫困户带来近两万元的分红收入,为村集体带来一万元的经济收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年来,我们扶贫的产业项目精准而有效,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已经离开荣丽村、三才村多年,但生姜、番薯、蜜蜂等产业依然持续发展着。经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到2018年8年间,在我的协助推广下,荣丽村销售生姜、番薯近40万斤,销售额达200多万元;从2015年到2018年4年间,在我的协助推广下,三才村销售蜂蜜6600多斤,销售额达60多万元,帮助解决了大批农户的销售难题,凭心而论,这确实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了。  

    改善村貌促发展  

    对于贫困地区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扶贫开发的成效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基础设施是否改善、村容村貌是否具有明显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生产、生活条件的好坏直接关切到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十年来的扶贫生涯,让我深切体会到,道路不通畅、饮水不安全、出行不方便、水利不便捷等等都是贫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任何一项没有改善,都不会得到村民给予的五星好评。  

    在我扶贫的十年间,我们始终把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来抓。  

    村道方面:在荣丽村,我们筹集资金近20万元,修建了两条村道,实现了15个村小组的硬底化,同时,筹集7万多元购买材料,以村民出工出力的形式修缮了15个村组的内街内巷;在三才村,我们积极争取交通部门资源,全面完善村道硬化,驻点前的2012年,三才村村道硬底化为4.1公里,进驻三才村开展扶贫以后,三才村的硬底化村道公里数逐年增长,2013年为6.8公里,2014年8.6公里,2015年为9.5公里,实现了村道硬底化全覆盖,同时投入了3万元资金对村内街内巷进行集中整治,为村民的出行方便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平湖村,我们筹集资金20万元,集中资源修建了一条扶贫路。  

    水利方面:在荣丽村的时候,我们积极争取行业资源,为13个村组修建了农田灌溉水渠5公里多,农田受益面积达500多亩;在三才村,积极配合村两委做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两年多时间,修建农田灌溉水渠3公里多,修缮灌溉水坝3个,另外还争取资源做了近3公里高标准农田灌溉水利,农田受益面积达300亩;在平湖村,我们投入资金6万元,对急需修缮的灌溉水渠进行了一次集中整治,保障了农田用水问题。  

    除此以外,在扶贫过程当中,尤其关注村民的迫切愿望。在三才村开展扶贫工作期间,一到晚间天黑,道路便伸手不见五指,为村民晚间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村民多次提出希望能够安装一批路灯,解决晚间出行难问题,为此,2014年,我向单位汇报此事,得到单位首肯,2014到2015年间,投入资金18万多元,在全村主干道安装了近70盏照明路灯,彻底解决了三才村村民晚间出行难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的改善,离不开政府各行业部门的支持,尤其是村道、水利和自来水工程这三方面的建设,虽然成效最明显,但投入资金也极大,即使砸下千万巨资也不一定能全部完成。因此,对于资金薄弱的帮扶单位来说,积极争取行业部门支持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了。  

    教育文化阻贫因  

    我们常说,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办法,能够阻隔代际贫困,避免下一代依然处于贫困线上。在我扶贫的十年间,也一直将教育扶贫当做重点项目来做。  

    十年间,我们投入资金做了三才村所属小学操场的硬底化并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平湖村所属小学幼儿活动场所、完善校内水利设施。投入资金30多万元,帮助450多人次的贫困学生解决了读书难问题,确保没有因为贫困被动辍学,考生高中、中专、大学的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投入资金10多万元,协同中国扶贫基金会、广东省报刊发行局等在三个扶贫村所属小学开展“爱心包裹”、“梦想知识包”“快速多能练字王”等的捐赠活动,获得捐赠的小学生达600多人次。  

    我们积极关注贫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大学毕业需要提供就业服务的,我们积极推荐优先录用到本单位或下属单位就业。小文(化名)是我在荣丽村扶贫的一个贫困户子女,他是个单亲家庭,母亲身体差,很不容易上了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组,希望能够帮助寻找一份工作。得知情况后,我们二话不说,立马联系当地分公司进行安排工作,目前,该生已经是当地分公司的一名基层管理者。对高考成绩不佳想外出务工的年轻贫困学生,我们积极动员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增长知识。张松(化名)是平湖村扶贫的一个贫困户子女,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原本想外出学习烹饪技术,我们积极鼓励他到单位下属技校继续读书,多储备些知识,提高就业能力。在争取他同意之后,我立刻联系单位所属技校负责招生的李老师,向她介绍了该生的详细情况,李老师听了后第一时间将相关资料发来给我让张松填写,在我的全程跟踪协助下,张松顺利进入我们技校。今年年中,该生将进入实习阶段,我也已与相关单位进行了前期沟通,只要张松同意,即可进入该单位进行实习。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也从未含糊过。我们注重贫困村文化建设,在荣丽村修建改造了4个文化室,在三才村同样新建完善了4个文化室,并新建了两个小型文化活动广场,在平湖村完善了农家书屋以及一个老人活动中心,极大解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十年来,向扶贫村捐赠相关书籍近7000册,捐赠学生桌凳两批。我们注重做好文化队伍建设,在荣丽村,我们成立了村级篮球队,并组织篮球队与其他镇村开展相关活动;在三才村,我们发挥该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龟鹿鹤的作用,每年当地有重大节日期间,均会作为代表参加巡演。跟踪帮扶期间,荣丽村组件了广场舞队,并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赛事,三才村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时常开展关爱老人和留守儿童、义务植树、义务开展环境卫生治理维护等活动,虽非扶贫期间事宜,但每每听到、看到他们的积极变化,心里总有一种欣慰之感。    

    领导重视强动力  

    十年来的扶贫,对我个人来说,无论是工作上、生活上还是思想上,与扶贫之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以及十年来开展的一系列扶贫工作,都离不开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  

    十年来,我经历了三个单位负责人。但无论是哪一届领导班子,都将扶贫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尤其是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方略以来更为重视,为我们的扶贫保障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间接的让扶贫村及帮扶对象对我们工作更加支持和配合。尤记得在荣丽村期间,有一户极度困难的低保贫困户,户主是个老人家,孩子是残疾,由于资金问题无法完成危房改造,在公司领导的亲自安排部署下,我们帮助他解决了资金问题,完成了危房改造,住进了新房。该贫困户源于感激,每次公司领导过去探望他时,他都会铺上大红纸,写上一份发自肺腑的感谢信,一见到公司领导,便会主动伸出满是皱纹的双手与公司领导紧紧相握,说一些道不完的感谢话语。对我们来说,或许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真正困难的他们来说,这些已经足以改变他们的未来生活。还有一次是在第二轮扶贫期间,当地将三才村其中一个村小组列为新农村示范村,镇委希望我们能够投入些资金协助打造示范村建设,并送了一份报告过来。原本这个并不在我们的计划内,但在经过汇报后,公司领导认为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开展,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中一项,经过研究后便同意了。当地镇委得知后,对我们的工作越发支持。  

    除了工作上的重视和支持,在生活上,我们也没少受到关心。2017年6月1日,熊勇武总经理到平湖村检查指导工作时发现工作队生活、办公条件差,立即指示:要进一步解决驻村工作队生活、办公环境差问题,关心、支持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熊总指示不久,我们便立即获批增设了空调、办公座椅、投影仪等相关设备,进一步完善了办公设施改善了生活条件。个人生活上,公司同样给过我极大的帮助。2014年,由于我是外地人,原本在广州一直租房居住,但由于长期在外扶贫,极少返回广州,有时个把月才回来那么一次,便将租住的房屋退了。那时候,回到广州没有个稳定的居所,通常是到处借住。时任党群部主任李秀妮得知后,第一时间联系广州邮区中心局那边,希望能够帮我安置一个临时住处,中心局了解情况后,立即便在流花大院帮我安排了一间临时宿舍。虽未住多长时间,但其中的关怀备至一直令我非常感动。这几年,扎西顿珠副总经理和党建部海斌主任等等一些领导也常常淳淳教导我,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素质,为自己多储备些能力。  

    以上种种事例极多,不一一赘述。总而言之,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我们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为我们奋战脱贫攻坚增强了信心。  

    扶贫路上克艰辛  

    十年扶贫生涯,有过满满的成就感和无数温馨的感动画面。但也有着许多言语无法描述的心酸和苦楚。  

    十年来的扶贫,要说最为愧疚的,非父母与妻子莫属。  

    父母年纪大了,一直生活在老家,初时听我说要去扶贫的时候,很是不解,好不容易从农村走了出来,怎么又要回去农村。后来慢慢在电话里跟他们说起我的工作后,他们也渐渐的开始理解支持我。父亲身体不好,我与他相隔又远,家里许多事情并不会告诉我。前几年,父亲心脏病突发在武汉协和医院住了一段时间,由于我的粗心,电话里并没有听出他话语上的不同,直到过年回了老家才无意中听说,后来问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他只是笑了笑说,有什么好讲的,又没什么大事,你那边工作忙,说了还影响你工作。我哽咽无言,叫他一起来广州与我一起生活,他拒绝了,说是不适应这边的天气,再者我也不在广州,人生地不熟的待不习惯。着实是拗不过他。  

    这几年,我们教会了父亲使用智能手机,每个星期至少一次面对面视频,多少能缓解他们对我的思念,能看到他们的样子,我也放心了很多。  

    除了父母,对妻子的愧疚算是最深的。与妻子认识是在2012年,那会我早已踏在扶贫的路上,一开始她虽然对我的工作感到新鲜好奇,但时间久了,长时间的见不到面,也会感觉到深深的疲倦。庆幸的是,这么多年,她一直对我不离不弃,但我对她的愧疚却是与日俱增,尤其是婚后的近几年,她一人坚守着这个家,很不容易。  

    妻子身体不好,早些年患有皮肌炎,到现在还得定期去医院复查。她害怕老鼠,怕到极致那种,婚后我们租住的房子里经常会窜出老鼠来,许多次的深夜,妻子哭着打电话过来诉苦,除了假期返回广州做些防范措施,我只能让她再坚强一些。  

    2016年10月,妻子怀孕了,那个时候我们都很高兴,两个年轻人都在幻想着孩子出生后的种种幸福日子,但不幸的是,不到一个月时间,孩子便意外流产。那段时间,妻子特别低落,由于工作太忙,只能在电话里进行劝慰。或许是老天觉得愧对我们,2017年4月,妻子再次怀孕了,这一次我们特别小心翼翼,还好胎儿健康成长。但也正是孕期这段时间妻子最为辛苦,除了要呵护腹中胎儿,还要操持家里一切事物,我不在的日子里,只有她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一切。  

    长期在外,确实很难兼顾到家里。也是在妻子孕期,一次卫生间水管爆裂,自来水喷洒得满地都是,大着肚子的妻子找不到水阀开关,只能求助物业,但是物业由于其他事情过了半天才赶来,在等待物业的半天时间里,妻子只能不停的用储水工具轮换接水倒水。还有一次,今年年初我们从老家湖北回来广州,回到广州的当晚,因为温差太大的关系,刚刚周岁的女儿发起高烧,迟迟不退,尽管做了物理降温并于第二天带她去了医院,但仍反反复复。由于省级扶贫考核那时已经开始,为了不耽误工作,尽管心里担心,但也不得不狠下心来,返回扶贫村做好迎检工作,由妻子来照看女儿。  

    很多艰辛事难以描述,虽然辛苦,但让我感到感动的是,父母以及妻子无论多么困难,但对我的扶贫工作却是一如既往的理解支持,一直在背后默默的为我鼓劲加油。  

    十年扶贫,有失也有得。令我得骄傲的是,十年来,我们的扶贫工作还是有些许成效的,至少,在我扶贫期间,300多户近千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目标,每个村多多少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每每回到以前帮扶的扶贫村,那里的村民都还记得我是谁,都还会热情的跟我打招呼。这些年来的工作,也得到了各方认可,2015年,时任省长朱小丹到我们扶贫的三才村检查指导,由我作扶贫工作介绍,小丹省长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了充分肯定。扶贫期间,我们也获得了一些荣誉,荣丽村时期,扶贫村被省里评为“红旗村”,时任组长荣获全省百名“扶贫使者”称号,工作组被评为全省“优秀驻村工作组”;三才村时期,工作组被省、市、县三级均评为“优秀驻村工作组”,我个人也荣获了省、县、镇三级“优秀驻村干部”称号,县里当时还专门为我撰拟了一份事迹材料,并被省扶贫办和省扶贫开发协会编入先进事迹集《百舸争流竞潮头》中;平湖村时期,工作组也被省里评为“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以上种种,是对我们这些年来的扶贫工作最好的嘉奖。  

    十载扶贫路上,伴随着个人不断成长。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继续在扶贫的海洋里乘风破浪,不骄不躁,坚定前行。尽自己最大能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做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